予叨谏员恨无补报矧年来归计未成昼夕梗于胸中作诗以见意

· 王寂
漏尽钟鸣谁执咎,望轻责重难为功。 老蚕无地可作茧,惊雁见月思伤弓。 言忠政恐祝三佞,句好岂辞黄九穷。 吾非匏瓜能不食,朝暮喜怒从狙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叨谏员:指担任谏官的职务。
  • (shěn):何况。
  • :梗塞,指心中有事难以释怀。
  • 执咎:承担责任。
  • 望轻责重:期望虽轻,责任却重。
  • 老蚕无地可作茧:比喻自己无处安身或无法完成心愿。
  • 惊雁见月思伤弓:比喻见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内心的伤感。
  • 祝三佞:指祝融氏的三子,传说中的谄媚之人。
  • 黄九穷:指黄庭坚,因其排行第九,此处用以指代诗句的精妙。
  • 匏瓜:葫芦的一种,比喻无用之物。
  • 狙公:养猴的人,这里比喻随波逐流,没有主见。

翻译

我担任谏官,却感到无法报答国家的恩情,何况近年来归乡的计划未能实现,日夜心中都有事难以释怀。作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谁在漏尽钟鸣时承担责任,期望虽轻,责任却重,难以取得成就。像老蚕无处可作茧,惊雁见到月亮就想起伤弓的往事。

我忠言进谏,唯恐被视为祝融氏三子的谄媚,诗句精妙,又岂能避免黄庭坚那样的困顿。我并非无用的匏瓜,却不得不食,朝夕之间,喜怒无常,如同随波逐流的狙公。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作为谏官的无奈与内心的挣扎。诗中运用了多个比喻,如“老蚕无地可作茧”和“惊雁见月思伤弓”,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困境和内心的伤感。同时,通过“言忠政恐祝三佞,句好岂辞黄九穷”表达了对忠言进谏可能带来的误解和自身境遇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孤独与无奈。

王寂

金蓟州玉田人,字元老。海陵王天德二年进士。世宗大定初,为太原祁县令,调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累官中都路转运使。以诗文名。有《拙轩集》。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