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德星亭感事

· 薛能
颍水川中枕水台,当时难别此重来。 舟沈土岸生新草,诗映纱笼有薄埃。 事系兴亡人少到,地当今古我迟回。 残阳照树明于旭,犹向池边把酒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颍水:古代水名,流经今河南省。
  • 川中:河流之中。
  • 枕水台:靠近水边的台地。
  • 舟沈:舟沉,指船只沉没。
  • 土岸:泥土堆积的岸边。
  • 纱笼:用纱布做成的笼子,这里指用来保护诗文的纱罩。
  • 薄埃:轻微的尘埃。
  • 兴亡:国家的兴衰更替。
  • 迟回:徘徊不前。
  • 残阳:夕阳。
  • 明于旭:比旭日还要明亮。

翻译

在颍水河中的枕水台上,当初难以分别,如今重游此地。 船只沉没在泥土岸边,新生了青草,诗文被纱笼保护,却也沾染了些许尘埃。 国家的兴衰更替,人迹罕至,这片土地见证了古今,我在这里徘徊不前。 夕阳照在树上,比旭日还要明亮,我仍旧在池边举杯饮酒。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重游旧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诗中“舟沈土岸生新草”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迭,“诗映纱笼有薄埃”则暗示了历史的尘埃和文化的传承。后两句“事系兴亡人少到,地当今古我迟回”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奈。最后以夕阳照树的景象作结,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光明与希望。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