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绳伎

泰陵遗乐何最珍,綵绳冉冉天仙人。 广场寒食风日好,百夫伐鼓锦臂新。 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屐背行仍应节。 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 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 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下来一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 坐中还有沾巾者,曾见先皇初教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泰陵:指唐玄宗的陵墓。
  • 綵绳:彩色的绳索,这里指表演杂技用的绳索。
  • 冉冉:形容缓慢移动的样子。
  • 天仙人:比喻表演者技艺高超,如同天上的仙人。
  •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三日的习俗,称为寒食节。
  • 百夫伐鼓:众多人敲打鼓,形容场面热闹。
  • 锦臂:装饰华丽的臂膀,指表演者的服装。
  • 银画青绡:银色的装饰和青色的薄绸,形容表演者的服饰。
  •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这里指表演者的服装。
  • 重肩接立:肩并肩站立,形容表演者密集排列。
  • 著屐背行:穿着木屐倒退行走。
  • 应节:按照节奏。
  • 丸剑:指表演中使用的球和剑。
  • 侧身交步:侧身移动脚步。
  • 闪然:突然。
  • 肉上寒毛生:形容观众感到惊险刺激,寒毛直竖。
  • 危机险势:危险的情势。
  • 倒挂纤腰:形容表演者倒挂在绳索上,腰部纤细。
  • 芙蓉姿:如芙蓉花般美丽的姿态。
  • 粉薄钿稀:形容妆容淡雅,装饰简洁。
  • 沾巾者:指感动落泪的人。
  • 先皇:指唐玄宗。

翻译

在泰陵的遗乐中,最珍贵的是那彩绳上缓缓移动的天仙般的表演者。寒食节的广场上,风和日丽,百人齐敲鼓,表演者的锦臂新装闪耀。银色的装饰和青色的薄绸装点着云般的发髻,高处的表演者身着绮罗,香气更加浓烈。肩并肩站立,层层叠叠,穿着木屐倒退行走,依然保持着节奏。两边的表演者手持丸剑,逐渐接近,侧身交步,轻盈无比。突然间似乎要落下却又稳稳收住,让万人感到惊险,寒毛直竖。危机和险势无处不在,表演者倒挂在绳索上,学着垂柳的姿态。下来时,一个个展现出如芙蓉般的美丽姿态,妆容淡雅,装饰简洁,姿态转变奇妙。在座中,还有人感动落泪,他们曾见过先皇初教时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寒食节广场上绳伎表演的盛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表演者的技艺和观众的感受。诗中“綵绳冉冉天仙人”等句,以天仙比喻表演者,形象生动。后文通过“闪然欲落却收得”等句,巧妙地表达了表演的惊险和观众的紧张感。整首诗既赞美了表演者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种表演艺术的热爱和推崇。

刘言史

刘言史

唐邯郸人,一说赵州人。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孟郊友善。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后客汉南,李夷简署为司空掾,寻卒。有诗集。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