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寄杨提学应宁

· 沈周
我随草木生长洲,索居自耻无朋俦。 于公辱知亦既久,十年蔑面无时酬。 寻常开缄见諌议,言语亦得通绸缪。 终然玉树隔眼物,碧云明月心悠悠。 适来宦辙道桑梓,老臂无翼从之游。 仙人可望不可致,聊以远梦寻丹丘。 梦空人远相忆在,因写江山消我忧。 寄公高堂我偕拜,一日素壁开清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索居:孤独地居住。
  • 朋俦:朋友。
  • 蔑面:不见面。
  • 諌议:建议,意见。
  • 绸缪:紧密联系。
  • 玉树:比喻美好的人物。
  • 碧云明月:形容思念之情。
  • 宦辙:官途,仕途。
  • 桑梓:家乡。
  • 仙人:比喻理想中的人物。
  • 丹丘:神话中的仙境。
  • 相忆:相互思念。
  • 高堂:指对方的家。
  • 素壁:白色的墙壁。

翻译

我随着草木生长在这片沙洲,孤独地居住,自感羞愧没有朋友相伴。与杨提学相识已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见面,未能有所回报。虽然时常收到他的建议和意见,言语间也能感受到紧密的联系。但终究,美好的事物如玉树般遥不可及,思念之情如碧云明月般悠远。最近听说他经过我的家乡,我却因无翼而无法随行。仙境般的人物可望而不可及,只能通过远梦寻找那神话中的仙境。梦醒后,人已远去,唯有相互思念,因此我画下这江山以消解我的忧愁。寄给杨提学,我一同拜望他的家,一日之间,白色的墙壁上便展开了清秋的画卷。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遗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神话元素,如“草木生长洲”、“玉树”、“碧云明月”和“丹丘”,沈周巧妙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诗中“梦空人远相忆在”一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