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文襄公乃孙廷器以画像验塑还吉水
注释
- 揆赋:估算赋税。
- 偫收:储备征收。
- 饕公馂私费:贪官污吏侵吞公款,满足私欲。
- 逋迨:拖欠。
- 稽敛:征收税款。
- 玩刑:轻视法律。
- 逋迨八百万:拖欠税款高达八百万。
- 岁饷:每年的俸禄。
- 日究:日常的管理。
- 文襄:指周文襄公,即周忱,明朝官员。
- 妥济:妥善处理。
- 诲盗:教唆盗窃。
- 覂驾:失控的马车,比喻管理失控。
- 宿渔手:长期从事渔业的人,比喻旧有的税吏。
- 躬输:亲自缴纳。
- 庾储:粮仓。
- 罔耗:没有浪费。
- 不訾:不可估量。
- 户庸:家庭劳役。
- 公需:公共需求。
- 斡转:调整,转变。
- 阽倾:倾斜,危险。
- 援拯:救援。
- 革茹:改革。
- 振蛊:振兴。
- 敛聚:聚集财富。
- 薨:去世。
- 遗政:留下的政策。
- 措设:措施,政策。
- 溯惠:追溯恩惠。
- 庙貌:庙宇的外观。
- 绘影:画像。
- 肖似:相似。
- 六二比:比喻。
- 智谞:智慧。
- 耳耳茅三四:比喻琐碎的事情。
- 操镘工:泥瓦匠。
- 神般:神一样的技艺。
- 咨嗟:叹息。
- 江介:江边。
- 白露:节气名,表示秋季。
- 草木瘁:草木凋零。
- 怀图:怀揣图画。
- 西骛:向西奔驰。
翻译
在江东的土地上,估算赋税以亿计。 这些赋税的征收,怎能遗漏任何一块地。 在太祖太宗时期,税收可能还未完全备齐。 储备征收的任务,长期依赖于贪官污吏,他们侵吞公款以满足私欲。 久而久之,法律被轻视,人们为了利益而忘却自身。 拖欠的税款高达八百万,空白的文书劳烦记录。 每年的俸禄常常不足,日常的管理也常常不到位。 文襄公应命而来,妥善处理了这些事务。 他知道法律是抵御灾难的工具,法律不完善就会导致灾难。 教唆盗窃在于藏匿不当,管理失控如同失控的马车。 他彻底清除了旧有的税吏,命令民众必须亲自缴纳税款。 每一升每一斗都由公家收取,粮仓也由官府重新管理。 积累的粮食按照旧典储存,没有浪费,有所富裕。 所积累的财富也是不可估量的,逐年增加。 家庭的劳役和公共需求,都依赖于这些税收。 那时民众生活愉快,朝廷无需担忧。 时机一到,他调整了政策,扫除了深层次的弊端。 如同拯救即将倾覆的器物,救援毫不迟疑。 改革了苛刻的政策,振兴了国家,不是简单地聚集财富。 文襄公去世已有五十年,留下的政策已无法依据。 后来的继任者也多是贤能之人,他们的政策各有不同。 追溯恩惠,不可忽视,长久以来有了祭祀。 庙宇的外观想要追溯,岁月已无从记起。 文襄公的后代带来了画像,按照画像寻求相似之处。 外表相似,内心却未必如此,有愧于比喻。 才华与心胸不符,仁义却存在于肝肺之中。 智慧照亮了聪明,力量激发了意气。 否则,在是非之间,琐碎的事情如同茅草。 我理解泥瓦匠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技艺。 工匠回答说,不要深究,神一样的技艺不存于世。 我听后叹息,时代不同,形势也不同。 秋风吹过江边,白露使草木凋零。 游子思念故乡,怀揣图画向西奔驰。 往事不可留,想要赠送的话语说不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明朝官员周文襄公的赞颂,展现了其治理江东地区的卓越才能和深远影响。诗中详细描述了文襄公如何改革税收制度,整顿官吏,振兴经济,使得民众生活安定,朝廷无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文襄公逝世后政策失传的遗憾,以及对后继者政策差异的感慨。诗的结尾,通过秋风、白露等自然景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