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节推十二马歌

· 沈周
樊侯卷子尺一悭,谁能卷里开天闲。 应闲有骏数十二,生气流溢鲛绡间。 首尾一疋魏公倡,子雍一疋未敢望。 子明十疋汗且奔,总不能超魏之上。 骅骝騄駬世岂无,盐车轣辘嗟已瘏。 我今自是相牛夫,空倚精神来按图。 图中举肥传干肉,骨格全无臕拥玉。 尾丝不动委长云,饱腹日撑三斗粟。 圉人持控莫敢骑,奉养知为骖乘姿。 呜呼地用须真马,千里当教试蹄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iān):吝啬,这里指难以得到。
  • 天闲:指天上的马厩,比喻极好的马。
  • 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也泛指薄纱。
  • (pǐ):古同“匹”。
  • 魏公倡:指魏公的倡导或作品。
  • 子雍:人名,可能指某位画马的艺术家。
  • 子明:人名,可能指某位画马的艺术家。
  • 骅骝騄駬(huá liú lù ěr):古代良马的名字。
  • 轣辘(lì lù):车轮声。
  • (tú):疲劳,这里指马因过度劳累而疲惫。
  • 相牛夫:指擅长相马的人。
  • 按图:指根据图画来判断。
  • 举肥:指挑选肥壮的马。
  • 干肉:指马的肌肉。
  • (biāo):肥肉。
  • 拥玉:比喻马的肌肉丰满如玉。
  • 尾丝:指马尾的毛。
  • 委长云:形容马尾毛长而柔软,如云般垂下。
  • 饱腹:指马吃得饱。
  • 三斗粟:比喻马食量大。
  • 圉人(yǔ rén):养马的人。
  • 持控:控制,驾驭。
  • 骖乘(cān chéng):古代指驾车的马,这里指马的姿态。
  • 当教:应当让。
  • 试蹄下:指让马奔跑,测试其能力。

翻译

樊侯卷起一尺一寸的纸,难以在其中展开天上的马厩。 应该有十二匹骏马,生气勃勃地在薄纱上流溢。 首尾一匹是魏公的倡导,子雍一匹还不敢奢望。 子明十匹马汗流浃背,奔跑不已,但总不能超越魏公之上。 世间难道没有骅骝騄駬这样的良马吗?它们在盐车轣辘声中已疲惫不堪。 我现在自认为是个相马的专家,空有热情来根据图画判断。 图中挑选肥壮的马,肌肉丰满如玉,但骨骼却不见全貌。 马尾的毛不动如长云,吃得饱饱的,一天能吃三斗粟。 养马的人不敢骑它,知道它适合作为驾车的马。 唉,真正需要的是真马,千里之外应当让它尝试奔跑。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十二匹骏马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马的热爱和对马艺术的深刻理解。诗中,“鲛绡间”、“尾丝不动委长云”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马的生动姿态和优雅气质。同时,通过对魏公、子雍、子明等人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马艺术的不同评价和个人的审美偏好。最后,诗中的“地用须真马,千里当教试蹄下”更是强调了马的实用价值和奔跑能力,体现了作者对马的实用主义观点。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马的美丽,也反映了作者对马的深厚情感。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