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蛏

· 沈周
海户求鲜食,填筐管族繁。 杴泥深诣窟,缘壳暗寻门。 撱玉容生擿,凝酥怯过燔。 著姜相打合,渍酒与温存。 角耸蛮娃髻,纑缠拙妇魂。 味饕人口腹,菑累尔儿孙。 比类怜吹呴,含津忆吐吞。 庭霜委故蜕,沙雨没虚痕。 荐爽山杯后,休将蛎蛤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蛏(chēng):一种海洋贝类,俗称“蛏子”。
  • 海户:指海边的人家。
  • 杴(xiān):一种挖土的农具。
  • 撱(wěi):用手抓取。
  • 擿(tī):挑出,剔除。
  • 燔(fán):烧烤。
  • 角耸:形容蛏子的壳像角一样耸立。
  • 蛮娃髻:比喻蛏子的形状像南方少数民族女子的发髻。
  • 纑(lú):麻线。
  • 饕(tāo):贪吃。
  • 菑(zī):灾祸。
  • 吹呴(hǒu):吹嘘,夸大其词。
  • 含津:含着口水。
  • 忆吐吞:回忆起吃蛏子的情景。
  • 庭霜:庭院中的霜。
  • 故蜕:指蛏子的壳。
  • 沙雨:沙粒像雨一样落下。
  • 荐爽:推荐,赞美。
  • 山杯:山中的酒杯,指山中的饮品。
  • 蛎蛤(lì gé):牡蛎和蛤蜊,泛指贝类。

翻译

海边的人家追求新鲜的食物,蛏子装满了筐,种类繁多。用杴子深入泥窟中挖取,悄悄地寻找蛏子的藏身之处。用手抓取蛏子,剔除杂质,它们像凝固的酥油一样,害怕被烧烤。加入姜片使其味道更加和谐,用酒渍来温存它们。蛏子的壳像角一样耸立,形状像南方少数民族女子的发髻,麻线缠绕着拙妇的灵魂。味道贪恋人的口腹,却给子孙带来灾祸。相比其他贝类,蛏子更值得怜爱,含着口水回忆起吃蛏子的情景。庭院中的霜覆盖了蛏子的旧壳,沙雨掩盖了它们留下的痕迹。在赞美山中饮品之后,不要再将蛏子与其他贝类相比较。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海边人家捕食蛏子的情景,通过对蛏子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味和形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将蛏子的壳比作角耸的蛮娃髻,形容其形态独特;又如用“凝酥”来形容蛏子的肉质,表达其美味可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蛏子的怜爱之情,以及对其可能带来的灾祸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