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漫书
周也浑衰惫,奔波已不便。
亲淹䃈上殡,食仰水中田。
借贷烦亲戚,饥寒罪岁年。
低头搔白鬓,雪涕在青编。
忧患今如此,聪明不及前。
私情吾自讼,公急众谁怜。
凋瘵应伤骨,劬劳不息肩。
趋文弃田稚,随例劾庸钱。
违夺虚吾日,号呼彻上天。
诛求家百世,政令月三迁。
简静高明度,更张小谅权。
鸟安求茂木,鱼乐奔深渊。
流剽如为衅,搔惊孰任愆。
申商疑实际,卓鲁似徒传。
青艾谁攻病,红葵他自妍。
深居思俊德,分赞仗诸贤。
莫以威严恃,须知忧乐悬。
厌儿求角黍,与俗话蒲鞭。
积雨殊滂矣,浮云亦黯然。
致婴门限外,此意向谁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䃈 (tái):古代一种石制的磨盘。
- 雪涕:拭泪。
- 青编: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
- 凋瘵 (diāo zhài):衰败和疾病。
- 劬劳 (qú láo):辛苦劳累。
- 趋文:追求文学或文化。
- 田稚:田间的幼苗。
- 劾庸钱:指责平庸无能的人。
- 诛求:严厉的要求。
- 简静:简单宁静。
- 更张:改变,调整。
- 搔惊:因惊慌而抓挠。
- 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两位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
- 卓鲁:指卓越和鲁钝,意指优秀和平庸。
- 青艾:青色的艾草,用于端午节驱邪。
- 红葵:红色的葵花。
- 流剽:流浪和抢劫。
- 衅 (xìn):争端,冲突。
- 愆 (qiān):过失,罪过。
- 俊德:卓越的德行。
- 分赞:分别赞美。
- 厌儿:厌倦的孩子。
- 角黍:端午节吃的粽子。
- 蒲鞭:用蒲草制成的鞭子,象征性的惩罚工具。
- 致婴:导致婴儿。
- 门限:门槛。
翻译
我已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亲人葬在磨盘上,我靠水田的收成来维持生计。不得不向亲戚借贷,饥寒交迫,岁月艰难。我低头抚摸着白发,拭去泪水,记录在竹简上。忧患重重,智慧不如从前。我为自己的私情自责,公众的急难又有谁来怜悯?衰败和疾病伤害了身体,辛苦劳累从未停歇。我追求文学而忽视了田间的幼苗,随波逐流地指责平庸无能的人。虚度光阴,呼喊声直达天际。世代严厉的要求,政令频繁变更。我向往简单宁静的生活,却不得不频繁调整。鸟儿安于茂密的树林,鱼儿乐于深渊。流浪和抢劫成为争端,惊慌失措中谁能承担罪责?申不害和商鞅的实际效果令人怀疑,卓越与平庸似乎只是传说。青艾草能治病,红葵花自顾自地美丽。我深居简出,思念着卓越的德行,依赖各位贤者的帮助。不要只依赖威严,要知道忧乐是相互转换的。厌倦的孩子求取粽子,与俗世谈论蒲鞭。连绵的雨异常滂沱,浮云也显得黯淡。导致婴儿在门槛外,这份心意向谁诉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沈周晚年的生活困境和内心的忧虑。诗中,沈周通过对自己身体衰弱、生活艰辛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思。他感叹自己的智慧不如从前,对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感到痛苦。诗中还涉及了对政治、社会现象的批评,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