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邻

· 沈周
比比托邻并,相好逾百年。 老少虽消息,林庐无改迁。 辛亥壬子岁,潢潦割相连。 滔滔槩吴会,垫彼公私田。 田中不生谷,辟术无所传。 嚼草草亦尽,仰面呼高天。 惟食累于世,不如枝上蝉。 浑舍相抱哭,泪行间饥涎。 日夜立水中,浊浪排胸肩。 大儿换斗粟,女小不论钱。 驱妻亦从人,减口日苟延。 风雨寻塌屋,各各易为船。 忧厄久不解,岂免疾疫缠。 死者随河流,沈骨鱼龙渊。 生者乞四方,所饱何处边。 两年非一日,几日艰一饘。 逐逐更逐逐,去如飘叶然。 飘叶或回风,故处还周旋。 一去叵测归,归亦何为廛。 乡土及骨肉,岂绝情爱牵。 厚地莫容居,皇天不哀怜。 四郊类兵变,苍莽空人烟。 盗贼国有讨,此祸力难援。 州司旷恤典,势分与民县。 告诉走无门,何况病莫前。 老夫廪无米,亦无广厦千。 对眼不忍见,衷肠惟火然。 便欲吐我哺,纳彼止一咽。 众口相嗷嗷,欲足理莫全。 故好成乖隔,载聚何因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比比:处处,到处。
  • 托邻并:依靠邻居。
  • 潢潦:积水。
  • :覆盖。
  • :淹没。
  • 辟术:谋生的方法。
  • 嚼草:吃草。
  • 忧厄:忧愁困苦。
  • 疾疫:疾病和瘟疫。
  • :稀饭。
  • 逐逐:追逐。
  • :住所。
  • :仓库。

翻译

到处都是依靠邻居,我们相互友好已超过百年。老人和少年虽然有所变化,但居住的地方始终未变。辛亥壬子年间,积水连绵不断,覆盖了吴会地区,淹没了公私田地。田里长不出谷物,谋生的方法无处传授。吃草草也吃完了,只能仰望天空呼喊。只有食物成为世间的累赘,不如树上的蝉。全家人相拥而泣,泪水夹杂着饥饿的口水。日夜站在水中,浊浪拍打胸肩。大儿子换了一斗粟米,女儿小不计价。驱赶妻子也随人而去,减少人口以求苟延残喘。风雨中寻找倒塌的房屋,各自改造成船只。忧愁困苦久久不解,岂能免于疾病和瘟疫的缠绕。死者随河流而去,沉骨于鱼龙之渊。生者四处乞讨,所得到的粮食何处是边。两年不是一日,几日艰难地吃一顿稀饭。追逐再追逐,离去如同飘落的叶子。飘落的叶子或许会被风吹回,但故地已无法周旋。一去不复返,归来又有何意义。乡土和骨肉,怎能断绝情爱之牵。大地无法容纳居住,皇天也不哀怜。四郊如同兵变,苍莽之地空无人烟。盗贼国家有讨伐,这种祸力难以援助。州司缺乏抚恤之典,势分与民县。告状无门,更何况病重无法前行。老夫仓库无米,也没有广厦千间。看到这些不忍心,心中只有火热的痛苦。便想吐出自己的食物,给那些饥饿的人,但一口之食怎能满足众多嗷嗷待哺的口。故友之间因此产生隔阂,再次相聚又有何因缘。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时期因水灾导致的民生疾苦和社会动荡。通过对比邻里间的百年友好与灾难中的无助,诗人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奈。诗中“嚼草草亦尽,仰面呼高天”等句,生动表现了灾民的绝望和对天命的哀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民生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