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耕
问心何可耕,其地方寸耳。
何足展东作,所劐当何似。
我试忖度之,固非沮溺比。
曾莫事于铁,秉兹灵虚耜。
搰搰驾仁义,役役辟诗礼。
多让岂失段,不舍亦犹仕。
积久验其成,孝悌是穈芑。
象贤各颖秀,无复有糠秕。
生生世所业,子孙孙而子。
奢哉让田者,所得安敢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寸:指心。
- 东作:指农耕。
- 劐(huō):用犁翻土。
- 沮溺:指隐士。
- 秉:持,拿。
- 灵虚:指心。
- 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类似犁。
- 搰搰(hú hú):形容努力的样子。
- 役役:形容劳苦不息。
- 辟:开辟。
- 段:指段干木,古代的贤人。
- 穈芑(mén qǐ):指良种。
- 象贤:指有贤德的人。
- 生生世所业:指世代相传的事业。
- 奢:过分。
- 让田者:指古代的让田故事,比喻谦让。
翻译
问心如何耕种,那地方只有方寸大小。 它不足以展开农耕,所犁翻的土又该是怎样的呢? 我试着思考这个问题,它当然不是隐士所能比拟的。 它不曾与铁器打交道,而是手持这心灵的犁耜。 勤奋地驾驭着仁义,劳苦不息地开辟诗礼。 多让步又何妨,不舍弃也如同做官。 长时间的验证其成果,孝悌就是良种。 有贤德的人各自出类拔萃,不再有杂质。 生生世世所从事的事业,子孙相传。 过分谦让的让田者,所得又怎敢与之相比。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内心的耕耘与外在农耕的对比。诗人认为,内心的耕耘远比外在的农耕更为重要和深刻,它涉及到仁义、诗礼等精神层面的培养。通过“孝悌是穈芑”等句,诗人强调了内心修养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