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俗火葬
火葬坏吴俗,沿愚罔知教。
体魄轻父母,死即畀野燎。
何异炎人㱙,亦类仪渠烧。
古敛以周身,致虑防臭暴。
复棺益之椁,厚土事窆焘。
区区人子敬,郑重寓私孝。
燕师惨掘焚,齐人忾敌效。
子岂忍父母,炮烙曾无觉。
曹侯悯其弊,古训不可吊。
辟园号漏泽,丛瘗周四墺。
士庶尚有言,地局宁尽窖。
其言闻之公,击节叹且笑。
吴愚不聪明,耳目涂泥淖。
譬诸黔娄衾,不足我奚校。
我为名教惜,㰅埴聊盲导。
虐死苟无亲,逆生驯亦要。
勿谓一爝微,大恶由兹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火葬:用火焚烧尸体的一种葬法。
- 体魄:身体和魂魄。
- 畀(bì):给予。
- 炎人:指古代传说中的炎帝,这里泛指古人。
- 㱙(xiǔ):腐朽。
- 仪渠:古代国名,这里指其葬俗。
- 臭暴:恶臭和暴露。
- 椁(guǒ):棺材外面的大棺。
- 窆(biǎn):下葬。
- 焘(dào):覆盖。
- 燕师:指燕国的军队。
- 忾(kài):愤怒。
- 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火烧灼。
- 曹侯:指曹植,三国时期文学家。
- 㰅埴(zhì):指用手抓土。
- 盲导:盲目引导。
- 驯亦要:即使驯服也要有原则。
- 爝(jué):小火把。
翻译
吴地的风俗中流行火葬,这种做法是愚蠢的,不知教化。人们轻视父母的身体和魂魄,死后就将其放在野外焚烧。这与古代炎帝的腐朽尸体或仪渠国的烧尸葬俗有何不同?古代人埋葬时会周全地保护尸体,防止恶臭和暴露。棺材外还会加上大棺,厚土下葬,覆盖严实。这是对人子敬意的体现,蕴含着私人的孝道。燕国的军队惨遭掘坟焚尸,齐人对此感到愤怒并效仿。作为子女,怎能忍心让父母遭受炮烙之苦而不自知?曹植怜悯这种弊端,认为古训不可违背。他开辟园地名为“漏泽”,四周埋葬着丛丛尸体。士人和庶民对此仍有怨言,认为地局不足以容纳所有的坟墓。曹植听到这些言论,既感叹又嘲笑。吴地的人不够聪明,耳目如同被泥淖蒙蔽。这就像黔娄的被子,不足以覆盖我,我何必计较。我为名教感到惋惜,只能用手抓土,盲目引导。即使虐待死者没有亲人,驯服生者也要有原则。不要小看一个小火把,大恶往往由此而生。
赏析
这首作品批判了吴地流行的火葬习俗,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父母的不敬,违背了古代的葬礼传统和孝道。诗中通过对比古代的葬礼和吴地的火葬,强调了尊重和保护父母遗体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对那些盲目追随这种习俗的人表示了遗憾和批评,认为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传统孝道的坚守和对社会风俗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