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发

· 沈周
小窃虽饥寒,巨猾实扇起。 十百相党群,刀殳弄凶技。 前邻遭砟关,逼货炙妻子。 后邻发重堤,进舟当门舣。 担负亦公然,罄室乃云止。 稍或有牴牾,人戮庐亦燬。 无何閧西村,旋复啸东里。 通川及要路,宵征绝行李。 检刮空腰缠,体至衣裘褫。 天寒冰载路,沟壑何不委。 家家夜结束,老少泣以俟。 一息苟奠安,天明各相喜。 正念一井闬,搔动乃如此。 江东连江湖,固是盗所倚。 禁弛气则张,类滋势难弭。 有官示以仁,得录不之罪。 恕实长之道,无乃延小美。 有声自此辈,识者谓辱已。 况彼有后言,时哉好生理。 教虎不咥人,所性安可使。 使誉出贤者,天下知善士。 民以静为乐,贸贸安生死。 虽然废赒恤,糠覈自甘旨。 去蠹木欣荣,除?禾茂薿。 苟以刑不仁,诛夘亦非是。 刑以齐乱民,用之不得已。 如何输租人,米駮毙于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盗发:盗贼兴起。
  • 巨猾:大奸大恶之人。
  • 扇起:煽动,引起。
  • 刀殳:古代的兵器,这里指凶器。
  • 砟关:破门而入。
  • 炙妻子:迫使妻子受苦。
  • 发重堤:破坏堤防。
  • :停船靠岸。
  • 罄室:家中一无所有。
  • 牴牾:冲突,矛盾。
  • :杀。
  • :毁坏。
  • :同“哄”,喧哗。
  • 旋复:很快又。
  • 绝行李:断绝行人。
  • 检刮:搜刮。
  • :剥夺。
  • 沟壑:深沟,比喻死亡。
  • 结束:收拾,准备。
  • 奠安:安定。
  • 井闬:乡里,村落。
  • 搔动:骚动,不安。
  •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 禁弛:法律松弛。
  • 类滋:类似的情况增多。
  • :消除。
  • 得录:被记录,指被捕。
  • 恕实:宽容实际上。
  • 延小美:纵容小恶。
  • 贸贸:昏昏然,无知的样子。
  • 糠覈:粗粮。
  • 除?:除去害虫。
  • 诛夘:诛杀小偷。
  • 米駮:米中的杂质。
  • 毙于箠:死于鞭打。

翻译

盗贼兴起,虽然小偷只是因为饥寒,但大奸大恶之人却在背后煽动。他们成群结队,手持凶器,四处作恶。前邻被破门而入,逼迫家人受苦;后邻的堤防被破坏,船只直接停在家门口。他们公然抢劫,直到家中一无所有才停止。如果有任何反抗,就会遭到杀戮和房屋的毁坏。不久,西村也发生了骚动,东里也很快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主要的河流和道路,夜晚再也没有行人。他们搜刮干净行人的财物,甚至连衣服都被剥夺。天寒地冻,路上结冰,他们却不在乎死亡。家家户户都在夜里收拾准备,老人和孩子们哭泣着等待。只要一息尚存,天亮后大家都会感到庆幸。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村庄的骚动就如此严重。江东地区连接江湖,正是盗贼所依赖的地方。法律松弛,类似的情况增多,形势难以消除。官员们表现出仁慈,即使被捕也不追究罪责。宽容实际上是纵容小恶,这种做法让有识之士感到羞辱。何况这些人还有后话,现在正是好时机。如果教化老虎不咬人,它们的本性怎么可能改变?如果贤者的声誉传播出去,天下人都会知道善士。民众以安宁为乐,无知地安于生死。虽然放弃了救济,但粗粮也自甘其味。除去害虫,庄稼才能茂盛。如果因为不仁慈而使用刑罚,那么诛杀小偷也是不对的。刑罚是为了治理乱民,使用它是因为不得已。为什么交租的人,会因为米中的杂质而死于鞭打呢?

赏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治安的混乱和法律的松弛,通过描述盗贼的猖獗和民众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诗中,“盗发”一词概括了全诗的主题,即盗贼的兴起和其带来的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盗贼行为的详细描绘,展现了他们的残忍和无法无天,同时也揭示了官府的软弱和无能。诗的结尾提出了对刑罚使用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法律和道德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

沈周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