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砟铜雀砚歌

· 沈周
拔剑砟瓦,瓦碎何用,砟碎于瞒,莫为轻重。不如掣取太史笔,青竹中间削其统。 老瞒自欲瞒春秋,公议所在人焉廋。瓦痕虽留汉正朔,心实无汉虚尊周。 愿存此瓦长作砚,犹因子墨黥瞒面。汉贼明将汉法诛,千载烟华渍深谴。 古云不以人废言,言如可存瓦可存。识贼鉴乱于人群,瓦无可恶恶在人。 呜呼莫将人瓦并案罪,我为题诗救其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ǎ):敲击,破碎。
  • :指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 掣取:抽取,拿取。
  • 太史笔:指史官的笔,象征公正记录历史。
  • 青竹:指竹简,古代书写材料。
  • 削其统:削去其统治的合法性。
  • 瞒春秋:指曹操篡改历史,隐瞒真相。
  • 公议:公众的议论。
  • 人焉廋(sōu):人怎能隐藏。
  • 瓦痕:瓦片上的痕迹。
  • 正朔:指正统的历法,这里指汉朝的正统。
  • 子墨:指书写用的墨。
  • (qíng):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的刑罚。
  • 汉贼:指曹操,被视为篡汉的贼。
  • (zì):浸染,留下痕迹。
  • 深谴:深深的责备。
  • 识贼鉴乱:识别贼人,鉴别人群中的混乱。
  • 并案罪:一起定罪。

翻译

拔剑敲碎铜雀台的瓦片,瓦片破碎了有何用处?敲碎它是因为它属于曹操,不必在意它的轻重。不如拿起史官的笔,在青竹简上削去曹操统治的合法性。

老曹操想要篡改历史,但公众的议论他怎能隐藏。瓦片上虽留有汉朝的正统痕迹,但他的心中实际上并没有汉朝,只是虚伪地尊崇周朝。

希望这瓦片能长久地作为砚台保存,就像用墨水在曹操脸上刺字一样。汉朝的贼人明确地被汉法所诛,千年的烟云留下了深深的责备。

古人说不要因为人而废掉他的话,如果话可以保存,那么瓦片也可以保存。在人群中识别贼人,鉴别人群中的混乱,瓦片本身并不可恶,可恶的是人。

啊,不要把人和瓦片一起定罪,我为此题诗以挽救其破碎。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敲碎铜雀台瓦片的象征性行为,批判了曹操篡改历史、虚伪尊崇的行为,并强调了历史的公正记录和公众舆论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太史笔”、“青竹”、“子墨”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深度。同时,诗人也提出了不应因人废言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行为和言论应分开评价,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