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道中李员外同年留宿

雨澹荒溪野水昏,萧条鞍马入空村。 平沙问渡逢渔子,深树闻钟隔寺门。 白饭青刍非旧主,细泉嘉果得名园。 东曹一榻分灯意,夜下虚庭白露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雨澹:雨势渐小,雨意淡薄。
  • 荒溪:荒凉的溪流。
  • 野水:野外的水流。
  •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
  • 平沙:平坦的沙地。
  • 渔子:渔夫。
  • 深树:茂密的树木。
  • 闻钟:听到钟声。
  • 隔寺门:与寺庙的门相隔。
  • 白饭青刍:白米饭和青草,这里指简单的食物。
  • 旧主:原来的主人。
  • 细泉:细小的泉水。
  • 嘉果:美味的果实。
  • 得名园:因美果而闻名的园子。
  • 东曹:东边的官署。
  • 一榻分灯意:共用一张床和一盏灯,表示亲密无间。
  • 夜下:夜晚。
  • 虚庭:空旷的庭院。
  • 白露繁:露水很多。

翻译

雨势渐小,荒凉的溪流和野外的水流显得昏暗,我骑马进入了一个空旷的村庄,景象凄凉。在平坦的沙地上,我遇到了一个渔夫,询问渡口的位置;在茂密的树木深处,我听到钟声,那钟声似乎隔着寺庙的门传来。这里的食物虽然简单,但并非出自原来的主人之手;细小的泉水和美味的果实,使得这个园子因此而闻名。在东边的官署,我们共用一张床和一盏灯,夜晚,我独自走在空旷的庭院中,露水很多,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途中所见所感。通过“雨澹荒溪”、“萧条鞍马”等意象,传达出旅途的孤寂与凄凉。诗中“逢渔子”、“闻钟声”等细节,增添了旅途中的生活气息和宗教色彩。结尾处的“一榻分灯意”和“夜下虚庭白露繁”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夜晚的静谧与清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深刻体验。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