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莺曲

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冥冥(míng míng):昏暗的样子。
  • (zhà):忽然。
  • 上林:指皇家园林。
  • :翻飞,形容鸟儿飞翔。
  • 绵绵蛮蛮:形容鸟鸣声连绵不断。
  • (zhuàn):鸟鸣声。
  • 羌儿:指羌族人,这里泛指吹笛的人。
  • 秦女:指秦地的女子,这里泛指弹筝的人。
  • (tūn):初升的太阳。
  • 伯劳:一种鸟名。
  • 戴胜:一种鸟名。
  • 袅袅(niǎo niǎo):形容声音悠扬不绝。
  • 春漏:春天的更漏声,指时间。

翻译

东方即将破晓,花儿在昏暗中显得模糊不清,啼叫的黄莺相互呼唤,声音也可悦耳。它们忽而飞去忽而飞来,时远时近,刚在南边的田间听到,又飞到了东边的城头。

忽然间,它们像是从皇家的上林苑翻飞到下苑,连绵不断的鸣叫声仿佛充满了情感。想要鸣叫却又停下,显得十分娇媚,就像羌族的少年在吹笛,曲调还未完全掌握。

前后的声音不相连贯,就像秦地的女子在学习弹筝,手指还略显生涩。不一会儿,风变得温暖,朝阳初升,鸟儿的鸣叫声变成了百鸟的喧闹。

是谁家的懒妇被惊醒了残梦,又是哪里的人在思念故园?伯劳鸟飞过的声音显得急促,戴胜鸟落下时,桑田已经绿意盎然。

不如那些流莺每天在花间啼叫,能让万家感受到春天的闲适。有时候断断续续听不清楚,飞离花枝时,声音依然悠扬。

它们又飞回碧绿的树梢,锁住了千家万户的门扉,春夜的更漏声刚刚结束,一声晓鸣宣告了黎明的到来。

赏析

这首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鸟鸣的景象,通过莺鸟的啼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将莺鸟的鸣叫比作羌族少年的笛声和秦女学筝的生涩,形象生动。同时,诗人通过对鸟鸣的描写,抒发了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