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一首
汉时征百粤,杨仆将楼船。
幕府功未立,江湖已骚然。
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
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
三军求裂土,万里讵闻天。
魏阙心犹在,旗门首已悬。
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粤: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 杨仆:人名,汉代将领。
- 楼船:古代的一种大型战船。
-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这里指军事指挥机构。
- 骚然:混乱不安的样子。
- 岛夷:古代对沿海岛屿上居民的称呼。
- 政暴:政治暴虐。
- 怀璧:指因拥有珍贵物品而招致祸害,这里比喻因拥有某种资源或地位而招致麻烦。
- 控弦:拉弓,这里指准备战斗。
- 裂土:分割土地,指封赏。
- 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楼,代指朝廷。
- 旗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军事行动。
- 制方圆:制定规则,管理事务。
翻译
在唐朝时期,李华写下这首咏史诗,描述了汉朝时期对百粤地区的征战。杨仆将军率领着楼船出征,但军事功绩尚未建立,江湖之间已经混乱不安。岛上的夷民并非真的想要作乱,而是因为政治的暴虐和地理位置的偏远。他们因为拥有珍贵的资源而招致罪责,为了自保不得不准备战斗。三军将士渴望得到封地,但远在万里之外的朝廷又怎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尽管心中仍然向往着朝廷,但军营的门已经悬挂起战旗。如何才能得到一位贤良的官吏,来制定规则,管理这片土地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朝征百粤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混乱与不安,以及边远地区因政治暴虐和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冲突。诗中“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一句,深刻揭示了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民众的无奈。结尾处诗人提出“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的疑问,表达了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以及对贤能官吏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