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弹筝歌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语未必然,李周弹筝听不足。
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
青骢惯走长楸日,几度承恩蒙急召。
一字雁行斜御筵,锵金戛羽凌非烟。始似五更残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蝉。
又如石罅堆叶下,泠泠沥沥苍崖泉。鸿门玉斗初向地,织女金梭飞上天。
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阔。当头独坐摐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
天颜开,圣心悦。紫金白珠沾赐物,出来无暇更还家。
且上青楼醉明月,年将六十艺转精。自写梨园新曲声,近来一事还惆怅。
故里春荒烟草平,供奉供奉且听语。自昔兴衰看乐府,秪如伊州与梁州。
尽是太平时歌舞,旦夕君王继此声,不要停弦泪如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丝:指弦乐器。
- 竹:指管乐器。
- 肉:指人的歌声。
- 五音六律: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和六种音律。
- 十三弦:指古筝的弦数。
- 青骢:青白色的马,常用来形容骏马。
- 长楸:古代指长长的道路。
- 一字雁行:形容筝声如雁阵排列。
- 锵金戛羽: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 鸿门玉斗:古代传说中的宝物,比喻珍贵。
- 织女金梭:织女是神话中的仙女,金梭指其织布的工具。
- 上苑:皇家园林。
- 太液:皇家池塘。
- 摐:敲击。
- 紫金白珠:珍贵的宝物。
- 梨园:古代皇家戏班。
- 伊州与梁州:古代地名,此处指流行的乐曲。
翻译
古人说: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管乐器不如人的歌声。但这个说法未必正确,李周弹奏的筝声让人听不够。听说他在七岁八岁时,就已经自然懂得了五音六律。其中他弹奏的十三弦最为精妙,正值青春年少。他骑着青骢马,经常在长长的道路上奔走,多次被急召入宫。
他的筝声如一字排开的雁群,清脆响亮,超越了凡尘。开始时像五更天的残月下,蝉鸣般凄切清脆。又像石头缝隙中落叶下的泉水,清冷滴沥。他的音乐如同鸿门玉斗初现,织女的金梭飞向天空。有时皇家园林花开繁盛,有时太液池秋波浩渺。当他独坐弹奏一声,满座都感到好风拂面。
皇帝的容颜展开,圣心感到愉悦。紫金白珠等宝物被赐予,他出来后无暇回家。只能上青楼醉心于明月之下,年近六十技艺更加精湛。他自创梨园新曲,近来却有一事让他感到惆怅。故乡的春天荒芜,烟草丛生。供奉啊,请听我说。自古以来,乐府的兴衰都看在眼里,就像伊州与梁州的乐曲,都是太平时期的歌舞。早晚君王都会继续听这样的声音,不要让琴弦停止,泪如雨下。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李周的筝艺,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其音乐的魅力和影响力。诗中不仅描绘了李周的音乐才华,还反映了他在宫廷中的地位和皇帝的赏识。通过对李周音乐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故乡和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音乐传承的忧虑。整体上,诗歌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诗人的艺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