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述
注释
- 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一带。
- 颐:脸颊。
- 老边卒:守边疆的老兵。
- 涟洏:流泪貌。
- 饷饩(xiǎng xì):军粮。
- 粗粝(cū lì):糙米。
- 仓庾(cāng yǔ):贮藏粮食的仓库。
- 糜(mí):耗费。
- 铢锱(zhū z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 廪人:古代管理粮仓的官吏。
- 属夷:附属的少数民族。
- 遗书:文书。
- 抚赉(fǔ lài):赏赐。
- 樵采:砍柴采薪。
- 枵腹(xiāo fù):空肚子。
- 仳离(pǐ lí):离别,离散。
翻译
在路途上遇见一位老边卒,白头发垂到两边脸颊。他不避让各种兵器的锋芒,向我重重地表达话语。刚要说出片言只语,双眼就凄惨地流泪。依次吐露着边疆的情况,一声声地叹息。老弱的士兵守着雄伟的关隘,孤孤单单生命如同细丝。军粮虽然有固定的供应,但糙米却难以煮食。仓库离得好几里路,两斛粮食每月都被耗费。强壮的人费力背回粮食,弱小的人计较着那极微小的量。集市上的商人谁愿意出售,最终却成了管粮仓官员的财物。旧的积存和新的征收,交错混乱让主管的人昏眩。旧的弊端延续又出现新的弊端,因循守旧没有停止的时候。附属的少数民族时常靠近边关,仓惶的态势难以支撑。对外帮助了敌虏的奸恶,对内以此求得到更多的赏赐。违逆心意就伤害巡逻的士兵,王制常常被违背。将领官吏畏惧文书,只白白增加赏赐的钱财。即使耗尽战士的血汗,也不能改变狡猾敌虏的姿态。于是设立砍柴采薪的办法,来修饰赋敛的基础。公家私人如果都能如愿,砍柴采薪也是适宜的。但现在却不是这样,年年岁岁只是徒然伤悲。饿着肚子出关去,眼睛昏花精神尤其萎靡。有的返回有的就被俘虏,吉祥还是凶险难以预料。哭泣声应和着斧头声,山风变得更加凄凉。砍的柴还没满数额,在公庭就害怕被鞭笞。侯门的妻子和母亲,对话时情感难以自持。还说官家的军饷,足够养活几口人的饥饿。妇女处在闺阁中,时世艰难哪里能知道?一点点的粮食,损耗难道会有差别?既要均等偿还买马的钱,充当柴火也在于此。沟壑马上就可以看到,十户人家有九户离散。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位老边卒之口,深刻地反映了边疆士兵生活的困苦、军粮供应的问题、赋敛的繁重以及社会的动荡。诗中细腻地刻画了边卒的悲惨状态,如“白发两垂颐”“双泪惨涟洏”等,表现出他们的艰难与辛酸。“赢卒当雄关,茕茕命如丝”一句更是强调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的脆弱生命。对军粮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如“市贾谁欲售,竟为廪人资”等。同时,也展现了由于不合理的制度和现实困境导致百姓生活的悲惨,“沟壑立可待,十户九仳离”生动地体现了社会的撕裂。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