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 藓痕:苔藓的痕迹,这里指城墙或道路上的苔藓。
- 社燕:古代指在社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飞来的燕子。
- 清宵:清冷的夜晚。
- 悲魂:悲伤的灵魂,指战死者的灵魂。
- 步兵:徒步作战的士兵。
- 悬夷:悬挂的夷人(指敌人)的首级。
- 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下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
- 飞旆:飘扬的旗帜。
- 降俘:投降的俘虏。
- 蚁屯:像蚂蚁一样聚集,形容人多。
- 丈人:古代对老人的尊称,这里可能指有经验的老将或长辈。
- 帷屋:帐篷,这里指军营。
- 骥尾:跟随在良马之后,比喻跟随在有才能的人之后。
翻译
孤立的城池虽然已经收复,但忧愁依旧深重,四通八达的道路上长满了苔藓。废弃的房屋梁上空荡荡,没有社日飞来的燕子,清冷的夜晚月光下,似乎有悲伤的灵魂在游荡。步兵们涉海作战,悬挂着敌人的首级,飘扬的旗帜下,投降的俘虏像蚂蚁一样聚集。我欣喜地看到有经验的老将在军营中,愿意跟随在他的后面,以报答君王的恩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后的孤城景象,通过“草合通衢杂藓痕”、“废屋梁空无社燕”等句,生动地表现了战后的荒凉与凄凉。诗中“步兵涉海悬夷馘,飞旆降俘散蚁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场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愿意追随有经验的老将,为国效力,报答君恩的决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戚继光作为将领的忠诚与担当。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