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应魁调官福建

· 张弼
江右衣冠此丈夫,才于玉陛听传胪。 百年事业丹心苦,万世纲常赤手扶。 郭隗台前折疏柳,考亭祠下埽寒芜。 问渠荣辱升沉事,天际浮云自有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这里特指江西。
  • 衣冠:指士大夫,即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 丈夫:这里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 玉陛:指皇宫的台阶,代指朝廷。
  • 传胪: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仪式,宣布考试结果。
  • 丹心:赤诚的心。
  • 纲常:指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如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
  • 赤手:空手,没有凭借。
  • 郭隗台:古代名士郭隗的台,这里泛指贤人遗迹。
  • 考亭祠:指祭祀朱熹的祠堂,朱熹曾在考亭讲学。
  • :扫除。
  • 寒芜:指荒凉的杂草。
  • 荣辱升沉:指人生的得失和起伏。
  • 浮云:比喻不值得关心或不重要的事物。

翻译

江西的士大夫中,有这样一位有志气的男子,他在朝廷中听到了自己的考试结果。他的一生事业,都是出于一颗赤诚的心,他空手扶持着万世的儒家伦理道德。在郭隗台前,他折断了稀疏的柳枝,在考亭祠下,他扫除了荒凉的杂草。问他关于荣辱和人生起伏的事情,他觉得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有无都无所谓。

赏析

这首诗是张弼送别罗应魁去福建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罗应魁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赏。诗中,“江右衣冠此丈夫”一句,既是对罗应魁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江西士大夫的敬仰。后文通过“丹心”、“赤手扶纲常”等词,强调了罗应魁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国家社会的忠诚。最后两句以“浮云”比喻人生的荣辱得失,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也寄寓了对罗应魁未来仕途的祝愿和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张弼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