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补之临宋徽宗湖口鸂鶒图

· 刘崧
太湖石畔双鸂鶒,碧草春明绣羽毛。 莫拟宣和看笔法,故宫花鸟属蓬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鸂鶒(xī chì):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翻译

在太湖石旁边有一对鸂鶒,在碧草春光中鲜明地映衬出它们那绣着美丽羽毛的身姿。不要用宋徽宗宣和年间的那种笔法来描绘,如今故宫中的花鸟都已如蓬蒿般衰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口鸂鶒图,通过对太湖石畔鸂鶒的描写,展现了它们羽毛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勃勃。然而,诗的后两句则带有一种深沉的感慨。诗人提到不要模仿宋徽宗宣和年间的笔法,暗示了宋徽宗时期的繁华已经逝去,而如今故宫中的花鸟也如同蓬蒿一般,象征着王朝的衰落和世事的变迁。整首诗以景衬情,既描绘了美好的画面,又蕴含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给人以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感受。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