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宿篇送朱少襄入燕

君不见中宿峡前飞来寺,十九之峰称福地。浈水徐看两岸流,禺山夹对双屏峙。 古来怪迹此地多,门深树密垂藤萝。洞中秪合寻孙恪,石上犹闻想达磨。 五色榴花香复歇,千寻金锁沉还绝。天巧宁能夺物工,地灵应预开人杰。 近日朱生颇好奇,十年飞梦应幽期。寻山不惮登陟远,开凿能穷造化私。 竹里邀僧堪结夏,池边留客频传斝。读书几载不出门,作赋宁推扬与贾。 一朝天子下诏书,雄心直慕承明庐。出山不必作小草,侯门不必曳长裾。 此去长安千万里,功名富贵徒为尔。白首谈经未释褐,高名虚挂人间齿。 丈夫得意自骞腾,有诗可赋山可登。醉舞腰间三尺剑,千秋事业几人曾。 尊酒送君粤南国,春月春花等闲乐。綵笔纵堪题凤凰,故山谁更思猿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宿峡:在今广东清远市境内的一处峡谷。
  • 禺山:山名,在今广州市番禺区。读音:禺(yú)
  • 孙恪: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 达磨:即为达摩,中国禅宗的始祖。
  • 秪合:只应。秪(zhī)
  • 宁能:岂能。
  • 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褐(hè)

翻译

你可看见中宿峡前的飞来寺,那十九座山峰被称作福地。浈水缓缓看着两岸流淌,禺山夹对着像双屏一样对峙着。 自古以来这地方怪迹众多,门深树密垂着藤萝。在洞中只应寻找孙恪,在石上还能想到达摩。 五色的榴花香气时有时无,千寻的金锁沉没又断绝。天工巧匠岂能夺天地之工,此地的灵气应该是预先为杰出之人而开启。 近日朱生颇为好奇,十年的梦想应了这幽深的期望。寻山不怕登高跋涉遥远,开凿能够穷尽大自然的奥秘。 在竹林里邀请僧人可以在此度夏,池塘边挽留客人频繁传递酒杯。读书几年不出门,作赋的才能不逊于扬雄和贾谊。 一旦天子下诏书,他怀着雄心壮志直向往承明庐。出山不必作那卑微的小草,在侯门也不必拖着长长的衣裾。 此去长安千万里,功名富贵也只是徒然。头发白了谈论经学仍未当官,高名只是空挂在人们的口中。 大丈夫得意时自然能够飞黄腾达,有诗可以创作山可以攀登。醉舞时腰间的三尺剑,千秋的事业又有几人能够成就。 用美酒在粤南之地为你送行,春天的月亮和花朵让人随意享乐。彩笔纵然能够题写凤凰,故乡的山谁又更思念那猿猴和仙鹤。

赏析

这首诗以中宿峡的美景和神奇传说开篇,描绘了此地的独特风貌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接着,诗中描述了朱少襄的好奇之心和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他的才华和学问。然后,讲到天子下诏,朱少襄怀着雄心壮志前往长安追求功名,但诗人也指出功名富贵并非人生的全部。诗的后半部分强调了大丈夫应有的气概和追求,要有诗可赋,有山可登,要有成就千秋事业的志向。最后,诗人在粤南之地为朱少襄送行,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山水美景的描绘,又有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