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中对月忆家慈
山月扬清光,照我芙蓉裳。娟娟如故国,游子滞他乡。
他乡见月心独苦,正是家人望游子。衡岳峰头断雁群,扶胥浦口沉双鲤。
庭前老母白发稀,日日倚门望子归。燕京九月严霜候,应念羁人未授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署中:官署中。
- 家慈: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慈,cí)
- 娟娟:美好的样子。
- 故国:故乡。
-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游,yóu)
- 衡岳:衡山。(岳,yuè)
- 峰头:山峰的顶端。
- 断雁群:离群的孤雁。
- 扶胥浦口:地名,在今广东广州附近。
- 沉双鲤:此处指书信未达。(鲤,lǐ)
翻译
山中的月亮洒下清亮的光辉,照在我那如芙蓉般的衣裳上。那美好的月光如同故乡一般,而我这游子却滞留在他乡。
在他乡看见月亮,心中独自愁苦,也正是家中亲人盼望游子归来的时候。衡山的峰顶上孤雁离群,扶胥浦口的书信未能送达。
庭院前老母亲的头发已变得稀疏,每天倚着门盼望儿子归来。燕京的九月已是寒霜降临的时候,她应该在挂念着漂泊的人还没有收到冬衣。
赏析
这首诗以月为媒,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山月清光,照在游子身上,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接着,诗人表达了在他乡望月的愁苦,同时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诗中用“衡岳峰头断雁群”和“扶胥浦口沉双鲤”来象征游子的孤独和与家人的音信隔绝,增强了孤独和思念之感。最后,诗人描绘了母亲倚门盼子归的情景以及对自己未收到冬衣的担忧,进一步深化了对母爱的感受和对家乡的眷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月的描写和对亲情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