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墩书院为宿州守徐良节题

精庐重构傍南墩,乡里衣冠重德门。 四面好山流翠近,百年乔木向春繁。 曾闻藜杖干星象,剩贮芸香待子孙。 今日无心云出岫,甘霖千里逐朱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精庐(jīng lú):学舍,书斋。
  • 衣冠:指世族、士绅。
  • 德门:有德之家。
  • 藜杖(lí zhàng):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
  • 芸香:一种香草,常用以驱虫蠹,古代藏书家多用以防蠹。
  • 出岫(xiù):指从山中出来。
  • 甘霖:久旱后下的雨。
  • 朱轓(fān):古代高官之车。

翻译

在南墩旁重新修建了学舍,乡里的士绅们都看重这有德行的门第。 四周美好的山峦流淌着翠绿,仿佛靠近了书院,历经百年的高大树木在春天里枝繁叶茂。 曾听说有人用藜杖观测星象,(书院里)还储备着芸香等待着子孙后代(使用)。 今天云彩无心地从山中飘出,千里的甘霖追逐着高官的车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墩书院的环境和意义。首联点明书院的位置和在当地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人们对书院的重视和对德行的推崇。颔联描写了书院四周的美丽景色,山峦翠绿,乔木繁茂,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颈联提到了藜杖干星象和贮芸香待子孙,前者可能暗示着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后者则表现出对子孙后代教育的重视和期望。尾联以云出岫和甘霖逐朱轓的景象,也许寓意着书院的影响如同甘霖般广泛,同时也可能暗示着地方官员对教育的支持。整首诗意境优美,将书院的环境、意义与对教育的期望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南墩书院的赞美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潘希曾

明浙江金华人,字仲鲁,号竹涧。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出核湖广等地边储归,不赂刘瑾,被廷杖除名。瑾败,起刑科右给事中。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入为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涧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