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农:指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地区的农民。
- 告雨:请求降雨。
- 陵衍:山坡平缓貌。(“衍”,读音为“yǎn”)
- 骞崩:谓倒塌下陷。(“骞”,读音为“qiān”)
- 涔污:积水成涝。(“涔”,读音为“cén”)
- 瀛湖:大湖。
- 沈垫:谓水灾。(“垫”,此处读“diàn”)
- 沾濡:浸湿。
- 青皇:司春之神。
- 阳德:阳气,日光。
- 至仁:最大的仁德。
- 滋育:繁殖,生长。
- 毒荼:毒害,残害。(“荼”,读音为“tú”)
- 炎赫:炽热。
- 閟啬:闭藏不出。(“閟”,读音为“bì”)
翻译
农民们苦于请求降雨,禾苗腐烂,恐怕麦子也没有收成了。山坡平缓的地方最终倒塌下陷,积水成涝,好似大湖一般。居民害怕遭受水灾,出行的人忧愁被雨水浸湿。明明是司春之神的命令,阳气和日光却不能充分照耀。最仁厚的本意是滋养万物,怎么能说是肆意毒害呢。所担心的是之后天气炽热,闭藏不出导致庄稼焦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遭受雨灾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担忧。诗人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三农的苦难和自然界的灾害,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自然变化的思考。诗中通过“苗腐麦恐无”“陵衍卒骞崩”“涔污拟瀛湖”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雨灾的严重程度。同时,“明明青皇令,阳德乃不敷”一句,对司春之神的行为提出了疑问,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不解和对百姓命运的同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炎热天气导致庄稼焦枯的担忧,进一步强调了百姓面临的困境。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