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日太守试阖府县诸生命予为主试初六日揭晓太守有诗次韵

· 郑真
艺战中场甲榜开,南州多士慰招来。 升平正遇君臣会,俊造须期将相材。 词学尽夸綦北海,经题频问吕东莱。 明公藻鉴归公论,耿耿中天玉镜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艺战:指科举考试。
  • 甲榜:科举考试中的高级榜,通常指进士榜。
  •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 多士:众多的士人。
  • 升平:太平盛世。
  • 俊造:指有才华和学问的人。
  • 将相材:指有才能担任将相的人才。
  • 词学:指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
  • 綦北海:指綦毋潜,唐代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
  • 经题:指科举考试中的经义题目。
  • 吕东莱:指吕祖谦,宋代学者,以经学著称。
  • 明公藻鉴:指明察秋毫,公正评价。
  • 玉镜台:比喻清明的政治环境或公正的评价标准。

翻译

科举考试的高级榜已经展开,南方地区的众多士人被招来应试。 在这个太平盛世,正是君臣相会的时刻,而有才华和学问的人应该被培养成为将相之才。 文学创作被广泛称赞,如同綦毋潜一般,而经义题目则频频被问及,如同吕祖谦的学问。 明察秋毫的评价归于公论,如同中天之上的玉镜台,公正而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科举考试的盛况,以及对士人才华的赞赏和对公正评价的期待。诗中通过“甲榜开”、“南州多士”等词句,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宏大场面和士人的众多。后文通过对“俊造”、“将相材”的提及,表达了对有才华人才的期望。诗末以“明公藻鉴”和“玉镜台”作结,强调了评价的公正性和清明政治的理想。整体上,诗歌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

郑真

明浙江鄞县人,字千之。洪武四年举人。官广信教授。治经学长于《春秋》。与兄郑驹、弟郑凤并以文学擅名。尝取诸家格言,著为集传集说集论。有《荥阳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