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曲 · 其六 ·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拼音
序
《乐中悲》是《红楼梦》中唱史湘云的判曲。所谓的“乐中悲”,是说荣华富贵中潜伏着危机,欢乐中潜藏着悲哀。
赏析
开头二句“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描述了史湘云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因自幼父母双亡,失去了父爱与母爱,没有人护持她娇惯她。
下面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描绘了史湘云那种宽宏大度,活泼乐观,潇洒豪放,颇有些男孩子气质的性格特点。作者以赞赏的口气描述她的这些性格特点,说她的性格有如霁月光风辉映着玉堂那样亮丽可爱。父母早丧,能有这样的性格,是不幸中的幸事。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是大观园女孩儿个性格最活泼的一个。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无小儿女那种扭怩之态。薛宝钗过生日唱戏,王熙凤说一个小旦活像某个人。薛宝钗已看出来,一笑,不说;贾宝玉也猜着了,但不敢说;史湘云脱口而出:“倒像林姐姐的模样!”不经心地得罪了林黛玉,引起一场有趣的小口角。至于她喝醉酒后,躺在芍药花丛里睡大觉,更是《红楼梦》中一大美景。
后面三句,作者认为史湘云有这样的性格,而且才华又不在薛宝钗、林黛玉之下,也配上一个如意郎君,恩爱终生,以弥补幼年的不幸。然而事情总是不尽人意,“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史湘云是豁达之人,对此也会看得开的,因此结句写道:“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可见,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遭遇有相类之处,但个性却截然不同。林黛玉多愁多病,整天哭哭啼啼。史湘云却健康活泼,爱说爱笑,偏又有点咬舌,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让林黛玉取笑。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早夭,但等待她的也决不是什么美好的生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襁褓(qiǎng 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婴幼时期。
- 绮罗丛:亦作“绮罗从中”,指富贵繁华的生活环境,这里指富贵之家。
- 娇养:指过分宠爱、纵容地养育。
- 萦(yíng):回旋缠绕,引申为牵挂、萦绕。
- 霁(jì)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比喻人的胸怀坦白开朗。
- 玉堂:即玉堂殿,此处代指富贵之家或豪门大族。
- 厮配:相匹配、般配。
- 准折:抵消、抵偿。
- 云散高唐: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指仙女和楚王的欢会,这里喻指美好的婚姻离散。
- 水涸(hé)湘江: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林黛玉原型)在湘江边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斑,后投湘江而死。这里比喻缘分已尽。
- 尘寰:指人世。
- 消长:指事物的盛衰、增减、变化。
- 数:指命运、定数。
翻译
还在婴孩时期,父母就双双离世。即便生活在富贵奢华的环境里,又有谁真正宠溺娇惯她呢?幸而生来性情豪爽、心胸宽广,从来不会把男女之间的情事,略微放在心上。恰似那雨过天晴后的明月清风,光辉映照于富贵豪门之中。命中配得才貌双全如同仙人般的夫婿,期望能拥有长久的夫妻生活,足以抵消幼年时生活的坎坷。但最终还是像高台上云消雾散,湘江水干涸,美好的姻缘破灭离散。这是人世间盛衰变迁的定数,何必白白地悲伤呢?
赏析
这首曲子是史湘云的判词,以乐为起,以悲为终,深刻地描绘了她命运的起伏与悲剧性结局。开篇讲述她幼年父母双亡的不幸,即便生活在富贵家庭,也难享真正的娇宠关爱,为其命运定下悲凉基调。“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却不被儿女之情羁绊,展现出她磊落的胸襟、豪爽的性格;又写她幸运地嫁给才貌双全的夫婿,似乎能改写幼年的坎坷,有生活圆满的美好期许。然而笔锋一转,“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陡然点明美好终成泡影,美满婚姻如梦幻消散,表达了命运无常。末句“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似超脱旷达,实则蕴含无奈与哀伤,表现出命运看似无法更改的残酷。曲子运用对比手法,乐与悲强烈反差,如幼年的不幸与成年看似美满的婚姻,更突显了命运之不可测与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