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留别诸公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海:大海,比喻广阔的社会或政治形势。
  • 唐衢痛哭:唐衢是古人名,这里借指痛心疾首的人。
  • 高峰突出: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出众,引起他人嫉妒。
  • 上帝无言:比喻上天无言,暗示社会公正缺失,邪恶横行。
  • 百鬼狞:形容世态险恶,如同众多恶鬼。
  • 贾谊:西汉政治家,才智出众却遭贬谪,此处象征被排挤的贤者。
  • 祢衡:东汉名士,因直言不讳而被曹操杀害,此处暗指直言敢谏者。
  • 陆沉:比喻国家或社会的衰落。
  • 鲁二生:可能是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子路,他们忠诚且有忧患意识,此处表达对未来国运的忧虑。

翻译

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像唐衢那样痛心疾首的人引起了众人的震惊。 一个杰出的人物崛起,令其他人都感到嫉妒,仿佛连上天也默许了恶势力的猖獗。 哪里会有汉朝朝廷怀念贾谊那样的贤良之臣,只愿让江夏之地的祢衡遭遇不测的命运。 面对国家的衰落,我预先为之叹息,未来人们可能会想起颜回和子路那样的忧国忧民者。

赏析

这首诗是康有为在离开京城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和对改革者的命运感慨。诗人运用历史典故,如贾谊和祢衡,揭示了自己虽有才华却被排挤的境遇,同时也寓言了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与黑暗。"沧海惊波"和"高峰突出"形象地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人在其中的孤独与无奈。最后,诗人以颜回和子路的形象寄寓希望,期待未来的社会能有贤人出现,扭转乾坤。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

康有为

康有为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 1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