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伯晋员外小景

· 郑潜
晴空立香炉,秋雨出华盖。 悬泉凝素练,幽草结芳佩。 中林好茅堂,绝壑饶胜槩。 行吟者谁子,拂衣谢流辈。 白云入招呼,青山共韬晦。 吾欲从之游,披图已神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香炉:指香炉峰,山峰名。
  • 华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这里比喻高耸的山峰。
  • 悬泉:悬挂的泉水,形容泉水从高处落下。
  • 凝素练:像白色的绸带一样凝结。
  • 幽草:深邃幽静之处的草。
  • 结芳佩:结成芬芳的佩饰,比喻幽草的香气。
  • 中林:林中。
  • 茅堂: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 绝壑:深邃的峡谷。
  • 饶胜槩:丰富的美景。
  • 行吟者:边走边吟诗的人。
  • 拂衣:挥动衣袖,表示不屑或离去。
  • 流辈:同辈或同类的人。
  • 韬晦:隐藏不露,这里指隐居。

翻译

晴朗的天空下,香炉峰巍然耸立,秋雨从高耸的山峰间落下。悬挂的泉水像白色的绸带一样凝结,深邃幽静之处的草散发着芬芳。林中有间茅草搭建的小屋,深邃的峡谷中充满了美景。边走边吟诗的人是谁呢?他挥动衣袖,不屑与同辈为伍。白云似乎在招呼他,青山与他一同隐居。我也想跟随他去游历,打开这幅画卷,我已心领神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静谧景象,通过“香炉”、“华盖”等意象展现了高远的山景,而“悬泉”、“幽草”则细腻地刻画了自然的细节美。诗中“行吟者”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无限憧憬。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