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参寥(cān liáo):诗僧,本姓何,名昙潜,号参寥子,这里借指高僧。
  • 应身:佛教语,指佛、菩萨为超度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 瑞像:佛教语,称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之像。

翻译

只见到高大的宝公塔耸立半空,难以向高僧询问生死的奥秘。 那应身之佛东返不知去了何国,瑞像西归是从本朝开始。 遗留的寺院虽有门却不是帝王车驾的道路,旧池里已没有佛钵只有僧人的水瓢。 只有那龙俯视着这一切都已成为陈迹,追溯齐梁时代也并不遥远。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宝公塔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佛教文化的思考。诗的首联通过描绘宝公塔的高大,以及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颔联则涉及到佛教中的应身和瑞像,探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变迁。颈联描写了寺院的现状,显示出其历经岁月后的沧桑。尾联以龙俯视陈迹,暗示着历史的消逝,同时提到齐梁时代,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悠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