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污人:品行卑污的人。
- 昏昏:昏暗迷茫的样子。
- 飘忽:轻快、迅速地移动。
- 燕市:指燕京,今北京,这里代指繁华热闹之所。 燕:此处读 yān。
- 建安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的作品风格,特点是内容充实,意境宏大,情感慷慨激昂 。
- 骚坛:原指屈原或《离骚》的坛坫,后泛指诗坛。
- 飞将:原指汉朝名将李广,这里用来比喻杰出的诗人。
- 探月窟:探寻月宫,比喻在诗歌创作上追求高深、奇妙的境界。
- 芙蓉旗:绣有芙蓉图案的旗帜,常为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这里代指诗坛的荣耀象征。
- 金银阙:传说中的金银宫阙,比喻辉煌壮丽的场景,可寓意诗歌成就的辉煌。
- 下士:见识浅陋的人。
- 守株橛:类似守株待兔,指守着无用的东西不知变通。 橛:读 jué,短木桩。
翻译
尘世中品行卑污之人如同污浊的灰尘一样昏沉黯淡,天空中的风云变幻迅速令人难以捉摸。在燕京的闹市中涌起阵阵悲歌,可是又有谁真正拥有建安时期诗作那样的风骨神韵。诗坛上有一位如同名将一般杰出的诗人,他凭借诗句去探寻那高深奇妙的境界。他的光芒让诗坛荣耀的旗帜都黯然失色,他成就的光辉铺满了辉煌壮丽的天空。而那些见识浅陋的人仰头看他却只会讥笑,他们只懂得守着那毫无用处的木桩般不知变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坛的两种不同景象与人物。开篇以“污人尘昏昏,风云掩飘忽”描绘出尘世污浊与世事变幻不定的背景。“燕市起悲歌,孰得建安骨”,将视角拉到诗坛,通过“悲歌”与对“建安骨”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质朴、刚健诗风的向往,同时也暗示当时诗坛缺乏真正有风骨的作品。
接着“骚坛有飞将,挟句探月窟”盛赞欧阳南雷,把他比作诗坛名将,称许他的作品高深奇妙,达到很高的造诣。“影蔽芙蓉旗,辉满金银阙”进一步夸张地描绘出他诗歌的光芒四射,使得诗坛的荣耀象征相比之下都失色,其所取得的成就光辉灿烂。
最后“下士仰之笑,但解守株橛”则表现出两种人的对比,以那些见识短浅者的可笑行为,突出了像欧阳南雷这样杰出诗人的独特与不被世俗所理解,讽刺了那些见识浅薄、故步自封的人,同时也寄托了陈三立对优秀诗歌创作的高度推崇和对诗坛现状的某种思考 。

陈三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 2828篇诗文
陈三立的其他作品
- 《 幼云至自青岛瘦唐返自西湖相聚于别墅同游孝陵 》 —— [ 清 ] 陈三立
- 《 病山同年和病中原作韵见示时值中秋于月下诵之复次韵却寄 》 —— [ 清 ] 陈三立
- 《 题赠沈子培太守 其二 》 —— [ 清 ] 陈三立
- 《 同杨裕芬范钟登高观亭晚望因二子将别归有作 》 —— [ 清 ] 陈三立
- 《 赠梁璧元 》 —— [ 清 ] 陈三立
- 《 发九江望石钟 》 —— [ 清 ] 陈三立
- 《 庸庵尚书于沪上主逸社弟二集适值二月十九日爰命题为万寿山怀古余忝与会归而补作 》 —— [ 清 ] 陈三立
- 《 宗武寄示过金陵旧庐感赋一律次韵酬之 》 —— [ 清 ] 陈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