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韩公枢密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劳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遣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凝旒,形容帝王专注远望。这里借指皇帝注视南方(盼望收复北方失地) 。
  • 垂衣:指帝王无为而治。这里指皇帝想着被掳到北方的徽钦二帝。
  • 北狩:本义指帝王北巡狩猎,此处委婉地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到北方。
  • 岳牧:指封疆大吏。
  • 群后:指各诸侯国君或部落首领。
  •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 勒燕然铭: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这里指不追求边功。
  • 金城柳:晋代桓温北征,见金城柳树已长得很粗大,感慨时光流逝。这里借指对故土沦陷的感慨。
  • 羹舍肉:出自《左传》,颍考叔为郑庄公出主意,使他能和母亲重归于好。这里表示不必用那些委婉曲折的方式。
  • 车载脂:用车子载着油脂,指准备好出行用的物资,这里示意积极处理事务。
  •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常作为贵重礼物或祭祀用品,这里指财物。
  • 将命:奉命出使。
  • :礼物。
  • :谦敬。
  • 四岳佥曰俞:出自《尚书》,意思是四方诸侯之长都说“可”。
  • 春官:礼部的别称。
  • 昌黎:这里指韩琦,韩琦祖籍相州(今河南安阳),世称韩昌黎 。
  • 百夫特:杰出的人,在众人中是特出的。
  • 行足万人师:品行足以成为万人的师表。
  • 嘉祐:宋仁宗年号;建中:宋徽宗年号。
  • 皋夔(ɡāo kuí):皋陶和夔,传说中舜时的贤臣。
  • 王商:西汉大臣,为人威严,匈奴人敬畏他。
  • 子仪:郭子仪,唐朝名将,吐蕃等少数民族尊重他。
  • 稽首(qǐ shǒu):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 白玉墀(chí):宫殿前的白色台阶,这里指皇帝殿前。
  • 稽颡(qǐ sǎnɡ):古时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 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 请缨:《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曾请求汉武帝赐予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带来长安。这里指不应轻易请战。
  • 天日盟:对天发誓结盟。
  • 离歌:送别的歌。
  • 易水寒:荆轲刺秦王时,在易水饯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
  • 闾阎(lǘ yán):里巷的门,这里借指平民百姓。 嫠妇(lí fù):寡妇。
  • 沥血:滴血,比喻竭尽忠诚。
  • :求,这里指上呈书信。 记室:官名,负责文书记录等工作。
  •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
  • 庸何伤:又有什么妨害呢。
  • 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铠甲。
  • 乘城:登上城墙防卫。
  • 葵丘:春秋时地名,在今河南民权东北,齐桓公曾在此会盟诸侯。践土:春秋时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晋文公曾在此会盟诸侯。这两地都是历史上诸侯会盟的重要地方。
  • 露布:指不封口的文书,多用于传递捷报。
  • 崤函: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
  • 樗栎(chū lì):两种树名,材质不佳,常用来比喻无用之材。
  • 刍荛(chú ráo)之言:割草打柴人的话,比喻浅陋的意见。
  • 隋珠:隋侯之珠,传说中的珍贵宝珠。 和璧: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美玉。
  • 灵光:汉景帝之子鲁恭王所建灵光殿,这里借指故乡建筑。
  • 翁仲:传说为秦代阮翁仲,身材高大,死后铸其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来泛指陵墓前的石人像。
  • 遣氓:被遣散流亡的百姓。
  • 东山:在山东,这里泛指故乡土地。
  • 一抔(póu)土:一捧土,常用来指坟墓、国土等。

翻译

靖康之变后的三年夏天六月,天子已经临朝治理国事很久了。皇上神情专注地望着南方的天空,虽无为而治却始终思念着被掳到北方的徽钦二帝。 听说皇帝好像这样说:各位封疆大吏和诸侯国君啊。难道会没有贤能如汉时五百贤士那样的臣子吗?只是如今国运已经遭遇重大厄运。 不要追求边功如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那样,也不要空发对故土沦陷的感慨。难道没有纯孝的臣子,能理解这国破家亡的悲痛吗? 不一定非要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就应该积极主动。土地并非舍不得,玉帛等财物就像尘埃泥土一样不足惜。 谁应当可以奉命出使呢?送去的礼物丰厚了言辞更应谦敬。四方诸侯之长都说“可”,臣子都是陛下您所了解的。 朝堂之中最杰出的人,礼部有像韩琦这样的。他才能出众是众人中的佼佼者,品行足以成为万人的师表。 嘉祐和建中年间,治理朝政有像皋陶、夔这样的贤臣。匈奴畏惧王商那样的威严,吐蕃敬重郭子仪那样的名将。 夷狄已经被吓得破胆,出使的使命正适合您。韩公恭敬地行稽首大礼,在白玉台阶前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韩公说:臣子怎敢推辞这艰难的使命,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危急时刻啊。家人的事哪里值得谋划,妻子儿女也无需去告别。 愿意奉上天地的神灵庇佑,愿意依靠宗庙的威严。直接拿着诏书,一直进入到敌方的黄龙城。 单于一定会恭敬地叩拜,侍子也定会前来迎接。贤君正依靠诚信,轻狂的后生也就不用再请战了。 或许可以取犬马的血,和敌方结下对天发誓的盟约。胡公清正的品德令人难以企及,大家谋略相同、心志统一就安心。 脱下旧衣已感受到大宋皇恩的温暖,送别的歌也不再是那悲伤的“易水寒”。 天空长久阴沉大地潮湿,雨势不停风也刮得急切。 车子行驶声辚辚,马叫声萧萧,壮士和懦夫都为此感动落泪。我一个平民寡妇又懂得什么呢,只是流着血泪写书信献给幕府记室。 夷虏本来就像虎狼一样凶残,对于意想不到的事有所防备又有何妨。曾听说楚国营帐里有人内穿铠甲,以前也曾记载平凉城有人登上城墙防卫。 葵丘、践土这些过去诸侯会盟的地方并非荒城,不要轻视读书之人、抛弃儒生。撰写好捷报,快马倚立等待,崤函关出兵时鸡鸣都还未响起。 巧匠何曾抛弃那些材质不好的樗栎树,割草打柴人的话或许也有作用。我不乞求隋侯珠和氏璧那样的珍宝,只乞求故乡的新消息。 故乡的建筑如灵光殿虽在可能也已萧条冷落,草丛中的石人像如今又是什么样子。被遣散流亡的百姓难道还在种桑麻?听说残余的敌人还在防守城郭。 我李氏家族祖父辈生长在齐鲁大地,地位虽低下但名声高远被人赞许。当年在稷下学宫纵谈天下之时,还记得人们挥汗如雨场面热闹。 子孙们南渡已经过去几年,飘零流落在外和流亡之人相伴。我想把血泪寄托给山河,洒在故乡东山的那一片土地上 。

赏析

这首诗是李清照献给韩肖胄(谥号为“忠宪”)的,当时韩被任为通问使,前往金营。诗歌开篇点明朝廷现状及皇帝对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的期盼。接着李清照提出不必追求边功,应积极应对当前困境,认为有贤能之人可以担当重任,并盛赞韩公的品德与才能,相信他定能完成出使使命,达到与金议和、保家卫国等目的。
诗中大量用典,借古喻今,使论述更加含蓄而有深度,同时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既有对朝臣担当、国家前途的期望,也表达自己作为一介女流对国事的关切。情感真挚深沉,言辞恳切,体现出李清照在国家危难时期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凡的视野见识,拓展了她词作之外的文学形象和情感世界的表达。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形象的描绘,全方位展示当时紧张复杂的局势,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