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石交十首

嗟予如穷鸟,集彼坏木枝。 西北既巳倾,踆足无能支。 天下悲流血,驱石而鞭之。 石囟化苗鲧,石怪生龙夔。 此自天地罪,何辞于射笞。 哭石石肝崩,哭石石形犛。 山川有至德,衣食人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嗟(jiē)予:叹息我。
  • 巳(yǐ):同“已”,已经。
  • 踆(qūn)足:原意是跳着走路,这里表示难以站稳。
  • 囟(xìn):头盖骨的会合处。
  • 鲧(gǔn):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大禹的父亲。
  • 夔(kuí):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
  • 犛(lí):同“牦”,牦牛。

翻译

叹息我如同那穷困的鸟,聚集在那腐朽的树枝上。 西北方向已经倾倒,我脚步踉跄难以支撑。 天下人都为流血之事而悲痛,驱使石头并用鞭子抽打它。 石头的裂缝中化作了鲧,石头的怪异处生出了龙夔。 这是天地的罪过,又怎能逃避被鞭笞的惩罚呢。 我哭石头哭得肝肠寸断,哭石头哭得石头形状如牦牛。 山川有着最高的品德,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凭借山川就能解决衣食问题。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悲愤和无奈的情绪。诗人以“穷鸟”自比,暗示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无助。“西北既巳倾,踆足无能支”形象地描绘了局势的崩坏和自己的无力感。接下来,诗人将天下的悲哀与石头联系起来,通过“驱石而鞭之”这一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石囟化苗鲧,石怪生龙夔”则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暗示了世间的变幻无常。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哭石”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最后,提到山川的至德和人们的无知,似乎在暗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然界所蕴含的力量和价值。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用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谢元汴

谢元汴,至肇庆谒桂王,复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奉命募兵平远。桂王西奔不返,遂奉母隐居丰顺大田泥塘。乱定,还居潮州郡城。母卒,披缁入台湾,不知所终。有《烬言》、《放言》、《霜崖集》、《霜山草堂诗集》、《和陶》、《霜吟》诸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