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鼓鼙 (gǔ 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用以激励士气或指挥战斗。
- 霸图:指称霸的计划或野心。
- 鸡栖:鸡舍,比喻简陋或狭小的地方。
- 揖客:指接待宾客的人。
- 司马:古代官职名,此处可能指军事指挥官。
- 游兵:指游击部队或非正规军。
- 水犀: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此处可能比喻勇猛的军队。
- 箸借:箸,筷子;借,借用。这里可能指借用策略或方法。
- 瑟操: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操,演奏。这里可能指技艺或策略的掌握。
- 工齐:工,精巧;齐,整齐。这里可能指策略或技艺的精湛和协调。
- 种、蠡:种,种植;蠡,一种贝壳,古代用作量器。这里可能指耕种和计量,比喻治理国家的基础工作。
- 会稽: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古代为越国的都城。
翻译
瓯越之地江水声中鼓声震天,称霸的计划在南北之间如同简陋的鸡舍; 谁能被称为接待宾客的司马,独自带领的游击部队如同勇猛的水犀。 策略的借用并非只为汉朝,演奏瑟的技艺恐怕还未达到精湛和协调。 十年来耕种和计量成就了什么,敢于向人们提起会稽的往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瓯越地区军事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诗中“鼓鼙”、“霸图”等词语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政治的野心,而“鸡栖”则巧妙地讽刺了这些野心的狭隘和脆弱。后半部分通过对“司马”、“水犀”等形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军事领导和策略的看法,同时“箸借”、“瑟操”等词语则反映了作者对策略和技艺的深思。最后,通过对“种、蠡”和“会稽”的提及,诗人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和期待。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滃州行》、《闽南行》、《岛居八首》、《冬怀八首》等诗抒情言志,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及《放歌》、《绝命诗》,写于就义之前,饱含血泪,是传世之作。亦能文,较著名的有《北征录》、《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等。今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 507篇诗文
张煌言的其他作品
- 《 闻孤鸟而有作 》 —— [ 明 ] 张煌言
- 《 入吴见雪,忽忆车驾南巡 》 —— [ 明 ] 张煌言
- 《 中秋与宾从小饮,步朱夏夫韵二首 》 —— [ 明 ] 张煌言
- 《 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舣棹海滨,春燕来巢于舟,有感而作 》 —— [ 明 ] 张煌言
- 《 舟次圌山 》 —— [ 明 ] 张煌言
- 《 岁在戊戌,余行年已三十九矣。抚时感事,遂以名篇 》 —— [ 明 ] 张煌言
- 《 惊闻行在之变,正值虏庭逮余亲属;痛念家国,心何能已 》 —— [ 明 ] 张煌言
- 《 薤露吟 》 —— [ 明 ] 张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