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石井二首

人传湫水未尝枯,满底苍苔乱发粗。 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湫水(jiǎo shuǐ): 深而狭小的水潭,古人常用来比喻深藏不露的才智或水源。
  • 苍苔(cāng tái): 长满青苔的石头,象征古老和静寂。
  • 端有(duān yǒu): 确实存在,表示肯定的推测。

翻译

人们传说这口龙泉寺的石井水从未干涸,底部覆盖着厚厚的青苔,犹如乱蓬蓬的头发般粗犷。 天下干旱时,这里的雨水总是稀少,是不是真的隐藏着一条沉睡的龙呢?

赏析

王安石这首诗以龙泉寺的石井为载体,寓言了世间干旱与滋润的对比。井水长年盈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乱发粗”则描绘出其自然质朴、未经雕琢的风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深藏不露的智慧或水源的期待。他以“卧龙”暗喻可能存在的丰沛水源,暗示着即使世间干旱,这口井依然能带来甘霖,寓意着在困厄中仍存一线生机。整体诗意清新,寓言深刻,富有哲理。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