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如晦宰吴江

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到县问疾苦,为予求所经。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霜泽:像霜一样的恩泽,此处可理解为清冷的露水。(“泽”,读“zé”)
  • (yǎo):遥远。
  • 旁临:在旁边面临,此处可引申为心中所感。
  • 垂虹亭:亭名。
  • 飘然:轻松自在的样子。
  • 平生游:一生的游历。
  • 戴吴星:顶着吴地的星星,指在吴地行走。
  • 都门:京都城门。
  • 扬舲(líng):扬帆行驶的船。
  • 洚水(jiàng shuǐ):洪水。
  • 微子:如果没有你。(“微”,读“wēi”)

翻译

清冷的露水与天空遥相呼应,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情感。日后你在随心散发之时,最喜欢的定是那垂虹亭。你轻松自在地踏上这平生之旅,离我而去前往吴地。我想要前往却不能,只能在京都城门看着那扬帆的船只远去。你到了县里要询问百姓的疾苦,为我探寻那里的情况。应当知道那农耕放牧之地,常常是茭白和蒲草青青。三江中有两条被阻断,洪水如何能够安宁。如果没有你这样喜好古风的人,这首诗又能唱给谁听呢?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送别裴如晦去吴江做县令时所作。诗的开头通过“霜泽”与“天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悠远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诗人想象裴如晦在吴江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待。诗中还提到了吴江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则关注到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最后,诗人以“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结尾,强调了裴如晦的品质和自己对他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送别之情,又蕴含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民生的关注。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