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廪
先王有经制,颁赍上所行。
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
非民独如此,为国赖以成。
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
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
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
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茕。
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
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
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
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
豳诗出周公,根本讵宜轻。
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廪(lǐn):米仓。
- 颁赍(bān jī):分发赏赐。
- 鳏茕(guān qióng):鳏夫和孤儿。
- 呰窳(zǐ yǔ):指器物质量粗劣。
- 豳诗(bīn shī):《诗经·国风》中的《豳风》。
- 讵(jù):岂,怎。
翻译
先王制定了常规制度,赏赐都按上面的规定施行。后代不再恢复古代的做法,贫穷的人主要被兼并。不只是百姓这样,国家也依靠这个而形成。筑高台来尊崇寡妇,缴纳粮食能做到公卿。我曾经不能忍受这些,希望看到财富平均分配。大致的意向艰苦地还没完成,小官却只是苟且经营。三年辅佐这荒凉的州郡,集市上有被抛弃的饿婴。传言要打开富人的仓库,说是用来救济鳏夫孤儿。在崎岖的山谷间,上百人家没有一家粮食充足。乡里的豪绅已经是这样,弱者怎么能生存。这个地方往昔很丰裕充实,土地肥沃人们善于耕种。其他州郡有的质量粗劣,贫富不难评定。豳诗出自周公,根本怎么能轻视。希望写下《七月》这一篇,来使上面的人清醒聪慧。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诗人指出古代的制度被抛弃后,贫穷与兼并的现象严重。他对当时的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和痛心,希望财富能够更公平地分配。诗中描绘了荒凉州郡的惨状,如集市上有弃婴等,强调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同时也谴责了乡豪的霸道和弱者的艰难生存状况。诗中提到豳诗,强调了古人重视农业和民生的理念,希望当政者能重视根本。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表达了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善民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