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衹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拼音

注释

促织:昆虫别名,即蟋蟀。又称蛐蛐、莎鸡。其鸣声有似织布时织机的响声,往往在寂静的夜里响起,仿佛敦促妇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称促织、催织、纺纱娘。 “金屏翠幔与秋宜”句:写富人养蟋蟀的奢丽环境。唐人韩愈《华山女》:“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写华山道徒将一女道士西妆拭面、浓妆艳抹,登坛讲道,致使观中人满,佛寺人绝。华山女姿色惊动宫闱,被皇帝召见,而富家少年以为其仍在道观,空空暗表情愫。诗以含蓄笔调写出女道士之秽行与时君之不察。金屏,金色的围屏;翠幔,翠绿色的帐幔。 机杼:织布机。杼,织机上的梭子。唐人张乔《促织》:“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一絇(qú)丝:一小束丝。絇,古时鞋头上系带的小孔。唐人刘餗《隋唐嘉话》:“张昌仪兄弟恃易之、昌宗之宠,所居奢溢,逾于王主。末年有人题其门曰:‘一絇丝,能得几日络?’昌仪见之,遽命笔书其下曰:‘一日即足’无何而祸及。”

这首七言绝句诗不明作年,有说作于在京任群牧司判官或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期间,约与《出郊》同时。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促织,寄寓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前二句以讥讽语气,嘲骂促织被富贵人家豢养,仿佛入宫的华山女,安于享乐,全然忘记了自己职责。后二句则指斥组织媚富欺贫,只顾逼迫贫苦人家,辛勤劳作,缴纳赋税,供养贵族。促织自然不能分辨世间贫富贵贱,自然也不应承受诗人的尖锐指责。事实上,诗人所真正指责的,并非促织,而是那些养尊处优、醉生梦死、不管民间疾苦的官僚(如张昌仪兄弟者)。全诗借物言事,亦物亦人,讽喻深刻,用笔贴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促织:蟋蟀。
  • (zhǐ):同“只”。
  • (qú):古时鞋上的装饰,这里指丝织品。

翻译

金色的屏风翠色的帷幔与秋天很适宜,拥有这些每年沉醉其中都不知晓。只是向贫苦人家催促织布机,又有几家能有一点丝织品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金屏翠幔与贫家织布机的对比描绘,展现了社会的贫富差异。前两句写华丽的场景,而后两句则聚焦于贫困人家被催促织布的艰难状况。诗人对贫苦百姓的生活寄予了关注和同情。其语言简洁,意境鲜明,通过简单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富有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