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 低徊:徘徊,流连。
  • 丹青手:画师。
  • 著(zhuó):穿。
  • 毡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借指匈奴。

翻译

  • 王昭君刚离开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下垂。她徘徊留恋,顾影自怜,面容憔悴,却仍让君王不能自控。
  • 归来后却怪罪画师,说这样的美人平生从未见过。人的神韵姿态本来就难以画成,当时冤枉杀了毛延寿。
  • 一离开就知道从此不能归来,可怜她穿尽了汉宫带来的衣服。想托人打听南方家乡的消息,只有年年南来的鸿雁。
  • 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消息,说好在身处毡城就不要互相惦念了。您没看见吗,近在咫尺的长门宫阿娇也被禁闭,人生失意,不分南北。

赏析

这两首诗以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刻画了王昭君的形象和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王昭君的离别之泪、君王的倾慕、对画师的怪罪、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家人的劝慰等情景,展现了王昭君的复杂情感和无奈处境。 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昭君的美貌和她离开汉宫时的悲伤,以及汉元帝对她的留恋,同时对将昭君的美未能被画出来而错杀毛延寿表示了质疑。第二首诗则着重写昭君在塞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家人对她的劝慰,最后以阿娇的遭遇作比,表达了人生失意不分地域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