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墩

走马白下门,投鞭谢公墩。 昔人不可见,故物尚或存。 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 摩挲苍苔石,点检屐齿痕。 想此絓长樯,想此倚短辕。 想此玩云月,狼籍盘与樽。 井径亦已没,漫然禾黍村。 摧藏羊昙骨,放浪李白魂。 亦已同山丘,缅怀莳兰荪。 小草戏陈迹,甘棠咏遗恩。 万事付鬼箓,耻荣何足论。 天机自开阖,人理孰畔援。 公色无惧喜,傥知祸福根。 涕泪对桓伊,暮年无乃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谢公墩:在今江苏南京,为东晋谢安的登临处。
  • 摩挲(mó suō):用手抚摸。

翻译

骑马来到白下门,扬鞭指向谢公墩。往昔的人已不能见到,旧时的物品或许还留存。询问樵夫,樵夫不知道,询问牧人,牧人不说话。抚摸那青色苔藓的石头,查看那木屐踩踏的痕迹。想象这里曾系着长长的船帆,想象这里曾靠着短小的车辕。想象在这里赏玩云月,杂乱摆放着盘和酒杯。田间小路也已湮没,只是茫茫一片种着禾黍的村庄。令人痛惜羊昙的骨气,有着李白那样的豪放魂魄。也已经如同山丘一样,缅怀种植香兰荪草。小草像是在戏弄那陈旧的遗迹,甘棠树在歌颂那遗留的恩情。所有事情都交付给鬼箓,羞耻和荣耀哪里值得谈论。上天的机密自然有开合,人的事理谁又能背离援引。谢公脸色没有恐惧和欢喜,倘若懂得祸福的根源。对着桓伊流泪哭泣,暮年恐怕是有些昏聩了。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谢公墩展开,通过描绘对这一古迹的探访与追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来到谢公墩,面对往昔不再的景象,询问樵牧皆无果,只能摩挲遗迹、浮想联翩,呈现出一种沧桑之感。羊昙骨、李白魂等的提及,增添了深沉的历史意蕴。诗中感叹万事如过眼云烟,强调了对人生荣耻的思考。同时,也探讨了天机和人理,最后感慨谢公暮年的表现。整首诗意境深远,情绪复杂,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