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试院中杂作五首皆言取士之法而各有所喻焉蓝田玉
吾闻邓林木,连阴遍千里。
自从开辟来,斲伐非一纪。
是谁持斧柯,历阅林麓里。
社栎非所用,樗散非所喜。
所得在良材,所获须杞梓。
或逢沈与檀,骨干千年止。
蜿蜒龙蛇枝,逢者不顾矣。
兹特非等閒,金璧安敢比。
中蕴二五精,天香透肤理。
直可荐郊庙,不敢语凡鄙。
果遇巨眼人,持归献天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斲(zhuó)伐:砍伐。
- 斧柯:斧柄。
- 社栎(lì):原指栎树,后用以喻无所可用的人。
- 樗(chū)散:原指像樗木那样被散置的无用之材,后常比喻无用之人。
翻译
我听说邓林的树木,树荫连绵遍布千里。自从开天辟地以来,砍伐并非只有一个时期。是谁拿着斧头柄,遍览山林之中。像社栎那样无用的树木不能被采用,像樗木那样无用之人也不会被喜欢。所要得到的是良好的木材,所收获的必须是杞树和梓树。有时遇到沉香和檀木,它们的树干坚实千年不变。那些蜿蜒如龙蛇的树枝,遇到的人也不会理会。这种木材可不是一般的,金银美玉都不敢与之相比。它蕴含着天地的精华,天然的香气渗透到肌肤纹理之中。它简直可以进献给郊庙,不敢对凡俗之人提及。如果果真遇到有独特眼光的人,就会将它带回去献给天子。
赏析
这首诗以木材喻人才,表达了对选拔优秀人才的看法。诗中通过描述对木材的选择,强调了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其真正的才能和品质,而非表面的浮华或无用之才。诗中用邓林的树木来象征人才的众多,而“斲伐”则代表着对人才的筛选。“社栎”和“樗散”象征着无才无用之人,与“良材”“杞梓”“沈与檀”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对真正优秀人才的重视。“中蕴二五精,天香透肤理”形象地描绘了优秀人才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和魅力。最后表达了希望优秀人才能够被有识之士发现并推荐给天子的愿望。整首诗寓意深刻,借物喻人,反映了作者对取士之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