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试院中杂作五首皆言取士之法而各有所喻焉蓝田玉

· 苏仲
有客携一囊,采采蓝田玉。 微茫渡江水,崎岖入山谷。 搜索穷目力,遍寻费心曲。 场中多白石,光彩堪夺目。 忻然有奇遇,摭拾慎藏录。 夜擎再玩之,照以光明烛。 始觉非至宝,赝物不再宿。 须知地有灵,珍奇多秘蓄。 中遇抱璞翁,毋俾更刖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采采:形容不断地采集、寻找。
  • 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 忻(xīn)然:喜悦的样子。
  • 摭(zhí)拾:选取,拾取。
  • 赝(yàn)物:伪造的东西,这里指假的玉石。
  • 璞(pú):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
  • 刖(yuè)足:砍掉脚的刑罚。

翻译

有个客人携带着一个袋子,不停地寻找采集蓝田玉。他模糊地渡过江水,艰难地进入山谷。用尽眼力去搜索,遍寻各地费尽心思。考场上有很多白色的石头,光彩夺目很是吸引人。他高兴地以为遇到了奇特的珍宝,小心地选取并收藏记录下来。夜晚拿出来再把玩,用明亮的蜡烛照着看。这才发觉并不是真正的至宝,于是假的玉石不再留存。要知道大地是有灵性的,珍贵稀奇的东西大多秘密隐藏着。中途遇到了怀抱璞玉的老翁,不要让他像卞和(献和氏璧时被砍去双脚)一样遭受刖足之刑。

赏析

这首诗以寻找蓝田玉为喻,探讨了取士之法。诗中客人艰辛寻找玉石,却发现最初以为的珍宝并非真正的至宝,寓意着选拔人才时可能会遇到表面优秀而实际并非真正人才的情况,需要仔细甄别。同时,提到遇到抱璞翁,暗示着不能让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取士之道的思考,强调了要善于发现真正的人才,避免误判和错失。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苏仲

苏仲,任广西象州知州。九年,退居归田。十四年,卒于家。有《古愚集》,诗三卷,文一卷。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有传。其来孙天琦又有《奉直大夫象州知州前户部主事古愚公传》,见《古愚集》卷首。苏仲诗,以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顺德苏仲德堂藏板重刻本《古愚集》为底本。 ► 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