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徐季子

百金不惜市栀鞭,两耳不解听朱弦。 人情如此亦何以,我每见之独慨然。 夫君怀宝起浙右,掉鞅观光来日边。 夙学人言破万卷,新制我喜窥几编。 金茎玉露足秋爽,林花涧草争春妍。 纷纷牛毛岂不多,振振麟角尔固专。 摛藻词垣翻舍置,采芹乡泮仍留连。 所好者竽鼓者瑟,犹枘以方凿以圆。 陈平丰姿若冠玉,郦生辩口如河悬。 礼意殷勤日三接,华贯扬历岁九迁。 由来利钝系遭遇,未必愚智殊天渊。 乐育菁莪亦已重,况乃桑梓敢不虔。 去国不赋北门什,还家径上东吴船。 大材小试吾窃叹,冷官不厌子乃贤。 謇予阅世倏四十,守官太学垂五年。 包羞待问成倚席,毕景兀坐寒无毡。 勋业空期蚁附骥,俯仰却笑夔蛉蚿。 彼哉浮荣勿复道,归欤乐事言难宣。 会稽云门最幽绝,鉴湖剡水交漪涟。 玄猿啸呼山近屋,白鸟明灭江吞天。 云间往往得灵药,月下时时闻采莲。 多暇应为曲水会,乘闲便作东山眠。 村翁溪友总爱客,蕨芽莼菜不计钱。 酒酣更斫银丝帟,章就还洒蝉翼笺。 并游只许铁冠子,同载应怀玉局仙。 愿言留榻以相待,一曲拟乞君王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栀鞭(zhī biān):用栀黄染的劣质牛皮鞭。
  2. 掉鞅(diào yāng):本指马车奔跑时,马颈上的皮带上下抖动,此指意气风发。
  3. 夙学(sù xué):早成之学。
  4. 金茎玉露:代指秋天的美景,金茎指用以承露的铜柱,玉露指秋天的露水。
  5. 摛藻(chī zǎo):铺陈辞藻。
  6. 词垣(cí yuán):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7. 舍置:搁置,放在一边。
  8. 采芹:入学,指考中秀才。
  9. 乡泮(xiāng pàn):指乡学。
  10. 竽鼓(yú gǔ):古代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
  11. 菁莪(jīng é):《诗·小雅》中《菁菁者莪》篇名的简称,指育材。
  12. 汩稽(gǔ jī):大材。
  13. 蚁附骥(yǐ fù jì):比喻攀附别人而得以成名。
  14. 夔蛉蚿(kuí líng xián):夔、蚿多以足行,蛉以翅行,夔蛉蚿借指不同的行动方式,这里指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不同,且不如他人。
  15. 帟(yì):小帐幕,亦指幄中座上的帐子。
  16. 铁冠子:指道士。
  17. 玉局仙:指苏轼,他曾提举玉局观,后称苏轼为玉局仙。

翻译

不惜花费百金去买劣质的栀鞭,却不愿倾听高雅的音乐。人们的这种情况又能怎样呢,我每次见到都独自感慨。您怀抱珍宝从浙右兴起,意气风发地前来京城观光。早就听闻您学识渊博破万卷书,看到您新创作的文章我很高兴地阅读了几篇。秋天金茎玉露的美景让人感到秋高气爽,树林间的花朵和山涧的小草争相展现春天般的艳丽。像牛毛一样多的普通人岂能不多,而您这杰出的人才确实是独特的。您在词垣中创作的华丽辞藻被搁置一旁,在乡学中入学后仍流连忘返。您所喜好的是竽鼓瑟等乐器,就像方枘和圆凿一样不匹配。陈平容貌俊美如冠玉,郦生口才好如河水奔腾。别人对您礼仪周到,每日多次接待,您的名声和经历逐年提升。原来成功或失败取决于遭遇,未必是愚蠢和智慧有天壤之别。培养人才已经是很重要的事了,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家乡怎能不虔诚呢。离开国都不再写《北门》那样的诗,回到家乡直接登上东吴的船。大材小用让我暗自叹息,您不嫌弃冷清的官职实在是贤能。我审视世事很快就四十岁了,在太学担任官职已经五年了。我忍受着羞耻等待着询问,靠在席子上,整天呆坐,寒冷时也没有毡子。想要建立功勋却只是空想,抬头低头之间只能嘲笑自己像夔蛉蚿一样。那些虚浮的荣华富贵就不要再说了,回乡的快乐之事难以用言语表达。会稽的云门山最为幽静绝美,鉴湖和剡水交汇,水波涟漪。黑色的猿猴呼啸着,声音仿佛山就在屋旁,白色的鸟儿时隐时现,江水仿佛要吞没天空。在云间常常能得到珍贵的药材,在月光下时时能听到采莲的歌声。有很多闲暇时间应该举行曲水流觞的聚会,趁着空闲就像谢安一样在东山安睡。村里的老人和溪边的朋友总是热情好客,蕨菜和莼菜也不计算价钱。喝酒到尽兴时更是砍断银丝帟,写成文章就洒在蝉翼笺上。一起游玩的只允许是道士,一同乘船的应该是像苏轼一样的仙人。希望您能留我住下并等待我,我想创作一首乐曲呈献给君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苏伯衡赠给徐季子的。诗中先描述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情冷暖,表达了诗人的感慨。接着赞扬了徐季子的才华和品德,以及他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如“百金不惜市栀鞭,两耳不解听朱弦”,通过对比表现出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同。“金茎玉露足秋爽,林花涧草争春妍”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和春天般的生机。“摛藻词垣翻舍置,采芹乡泮仍留连”则写出了徐季子的才华被忽视的情况。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和对回乡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和同情,也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苏伯衡

元明间浙江金华人,字平仲,友龙子。博涉群籍,文词蔚赡有法,以善古文闻名于时。元末贡于乡,洪武间入礼贤馆,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擢翰林编修。十年,宋濂荐以自代,以疾力辞。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寻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救父并被刑,士论惜之。有《苏平仲集》存世。 ► 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