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董文仲山人

· 苏升
风仪皎皎曳霞衣,此日湖天见少薇。 何事鹿门深敛迹,却从鸥渚共忘机。 剡藤绚烂才双美,烟水沧茫兴倍飞。 一榻久悬知有待,千秋徐稚好同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风仪:风度仪表。
  • 皎皎:形容洁白明亮。
  • 曳(yè)霞衣:拖着如彩霞般的衣服,形容衣服的华美。
  • 少薇:一种象征隐士的植物。这里指隐士。
  • 鹿门:借指隐士所居之地。
  • 敛迹:指隐藏起来。
  • 鸥渚(zhǔ):水中小洲,鸥鸟栖息之地,常用来比喻隐居之所或忘机之所。
  •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 剡(shàn)藤:一种产于剡溪的藤纸,这里借指好的纸。剡,读音“shàn”。
  • 绚烂:光彩耀眼。

翻译

那人风度翩翩,身着洁白华美的衣裳如拖着彩霞,在这湖天相接的地方见到了如少薇般的隐士。为何在鹿门之地深藏踪迹,却从鸥渚之处共同忘却世俗机巧之心。剡溪的藤纸光彩耀眼,才学与之相得益彰,面对苍茫烟水,诗兴倍加飞扬。那久悬的一榻便知是有所等待,期待能如千秋以来的徐稚一样,一同归去(归隐)。

赏析

这首诗是赠予董文仲山人的。诗中通过对董文仲山人风度和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通过描写董文仲山人的风仪和其如隐士般的身份,展现出他的超凡脱俗。颔联则探讨了他隐居的原因和态度,选择在鹿门深藏,在鸥渚忘机,体现了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颈联提到剡藤的绚烂与他的才学相匹配,烟水的苍茫更使他诗兴大发,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才华和情趣。尾联以一榻久悬暗示对他的期待,希望能如徐稚般一同归隐,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认同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典恰当,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士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苏升

苏升,字孺子,号紫舆。顺德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进士,官新建知县。有《读易堂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五有传,事又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九、卷七五。 ► 1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