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魏武庙

· 苏葵
功在元元血食宜,汉家赤子为公疲。 江中怪木知谁姓,岸上老渔偏独痴。 高鸟不栖山寂寂,野狐相狎草离离。 至今一道西陵水,流到祠前也忸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元:百姓。
  • 血食:古时杀牲取血,用以祭祀,故称享受祭品为血食。
  • 赤子:指百姓。
  • 忸怩(niǔ ní):羞愧的样子。

翻译

曹操的功绩在于百姓,他理应受到祭祀。汉朝的百姓为他疲惫不堪。 江中的怪木不知道姓什么,岸上的老渔夫却偏偏显得痴呆。 高鸟不在山中栖息,山显得寂静,野狐相互亲昵,野草长得杂乱。 至今那一道西陵水,流到魏武庙前也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诗是对魏武帝曹操的一种评价。诗的首联肯定了曹操的功绩在于对百姓的影响,认为他应该得到祭祀,但同时也暗示了曹操的霸业是建立在百姓的疲惫之上的。颔联通过描写江中怪木和岸上老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迷茫的氛围,也许是在暗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的多样性。颈联以高鸟不栖和野狐相狎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孤寂和荒凉的感觉。尾联则以西陵水流到祠前也忸怩的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曹操的一种复杂情感,似乎认为曹操的历史地位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以至于连水流到他的祠庙前都感到羞愧。整首诗意境独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思考和对人物的评价。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