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潜龙见:《易·乾》:“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见指阳气出现。这里比喻时势变化或人的际遇起伏。
- 水际:水边。
- 忠魂:指忠诚而献身的人,此诗中指投向水中纪念屈原的物品所代表的忠魂精神(也可能指某一具体的忠魂人物,但诗中未明确指出)。
- 鉴海:像镜子一样的大海。
- 湘乡:指屈原投身的汨罗江一带,相传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汨罗江位于湖南湘乡附近。
- 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 蒲:菖蒲,一种水生植物,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
- 泛觞: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在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叫做“泛觞”,也叫“流觞”(觞 shāng,古代酒器)。此处指在端午节以蒲叶浸酒,大家一起喝酒。
-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
翻译
时势变化本就无常,在水边人们争相前行,尽情沉醉放纵。 一同在如镜的海边凭吊忠魂,似乎是怜悯那超过湘乡的悲愤之情。 《九歌》里旧日的遗憾徒留诗句,一束新的菖蒲叶且用来浸酒大家共饮。 日暮时分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还倚靠着船桨,在归途中何处可以匆忙奔走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佘素思明府在午日(端午节)所作的诗韵。诗的首联通过“龙潜龙见本无常”表达了时势变化无常的感慨,人们在水边尽情欢庆,展现出一种洒脱之态。颔联“共吊忠魂临鉴海,似怜悲愤过湘乡”,提到在海边凭吊忠魂,可能是借屈原的悲愤来抒发某种情感,也可能是对其他忠魂人物的怀念,给诗增添了一份深沉的情感。颈联“九歌旧恨空留句,一束新蒲且泛觞”,将《九歌》的遗憾与当下用菖蒲叶浸酒共饮的情景相对比,既有对历史的思索,又有对现实的享受。尾联“日暮逶迤还倚棹,归途何处可奔忙”,在日暮时分,作者倚着船桨,思考着归途中不必匆忙,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从容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将端午节的习俗、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