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书呈一二同年二首

· 苏葵
不枕邯郸祇曲肱,短帘疏雨梦魂清。 鸿毛身外谁荣辱,蜗角人间自战争。 心了古今惟邵子,眼空天地是庄生。 闲来漫作苏门啸,月下风前一两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邯郸(hán dān):借指虚幻之事。
  • (zhǐ):同“只”。
  • (gōng):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 鸿毛:比喻非常轻贱的东西。
  •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之地。常用以喻指为因小事而引起的争端。

翻译

不去追求虚幻之事,只弯曲着胳膊当枕头,短小的帘子外疏落的雨声让梦境和魂魄都格外清明。 自身之外的荣辱就如鸿毛般轻贱,在这如蜗角般的人间人们却常常为了琐事互相争斗。 心中明了古今之事的只有邵子,眼光超脱天地的是庄生。 闲暇时随意发出苏门啸声,在月下风前响了那么一两声。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脱的态度。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虚幻之事的不屑,追求内心的清明与宁静。“鸿毛身外谁荣辱,蜗角人间自战争”这两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世间常常为了微不足道的荣辱和利益而争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超脱。接下来,诗人提到了邵子和庄生,以他们为例,表明自己对古今之事的洞察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最后,“闲来漫作苏门啸,月下风前一两声”则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