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九月廿四日致政归寓蒜岭驿次韵二律

宦海何劳叹望洋,东篱犹有菊花黄。 惟应鸟倦投林下,遑恤牛伤喘道傍。 蕉鹿纷纭怜世路,莼鲈肥美正秋霜。 济川舟楫今无数,谁问天涯野水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致政:退休。
  • 蒜岭驿:地名,位于今福建省。
  • 宦海:比喻官场。
  • 望洋:比喻力不胜任,无可奈何。
  • 东篱:指篱笆,也用来指代隐居的地方。
  • 鸟倦投林:比喻人厌倦了世俗,渴望归隐。
  • 遑恤:不必忧虑。
  • 牛伤喘道傍:比喻无关紧要的事。
  • 蕉鹿:出自《庄子》,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常用来比喻归隐后的生活。
  • 秋霜:秋天的霜,这里比喻时节。
  • 济川舟楫:比喻帮助人渡过难关的手段或人。
  • 野水航:指在偏远地方的航行。

翻译

在官场中何必感叹力不从心,东边的篱笆旁还有黄色的菊花盛开。 只愿像疲倦的鸟儿投向林间,不必忧虑路旁受伤喘息的牛。 世间纷纭虚幻,可怜那些迷失的人,莼菜和鲈鱼正肥美,正值秋霜时节。 现在帮助人渡过难关的手段或人无数,谁还会关心天涯野外的航行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退休后的心境和对世事的感慨。诗中,“宦海何劳叹望洋”一句,既是对官场生涯的总结,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和释然。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东篱犹有菊花黄”,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鸟倦投林下”,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淡漠。最后两句则带有讽刺意味,指出虽然帮助人的手段众多,但真正关心偏远地区的人却少之又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