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重过圆通寺借宿再用夏提学韵赋一律

欲濯尘缨尚未能,匡庐又见碧层层。 半生牢落空怜我,一味清闲却让僧。 周览未酬霞外想,长吟聊伴佛前灯。 重游更与山灵约,只恐萍踪不可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uó):洗涤。
  • 尘缨:比喻世俗的束缚。
  • 匡庐:指庐山。
  • 碧层层:形容山色青翠重叠。
  • 牢落:形容心情孤寂、无所寄托。
  • 霞外想:指超脱尘世的遐想。
  • 山灵:山神。
  • 萍踪:比喻行踪不定,像浮萍一样漂泊无定。

翻译

我本想洗净尘世的束缚,却还未能够实现,庐山又映入眼帘,青翠重叠。 半生孤寂无所寄托,只能自怜,而一味的清闲却让给了僧人。 我未能满足于超脱尘世的遐想,只能在佛前灯火旁长吟相伴。 再次游历,我与山神约定,只怕自己的行踪如同浮萍,难以预料。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清闲生活的向往。诗中,“欲濯尘缨尚未能”一句,即表明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而“匡庐又见碧层层”则以庐山的青翠景色作为背景,增强了诗的意境。后两句通过对“半生牢落”与“一味清闲”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僧侣生活的羡慕。结尾的“重游更与山灵约,只恐萍踪不可凭”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行踪不定的忧虑,增添了诗的深沉感。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