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廷贵祭酒先生考绩还南京

高皇定都日,首事在国庠。 青衿变左衽,木主开中堂。 启运今百载,弦诵声逾长。 先生晋陵彦,手握司成章。 抗颜曾几何,述职来帝傍。 馆阁多故人,鬓发惊苍浪。 平生相慰藉,讲下无留良。 承恩复南辕,顿首辞明光。 望望鸡鸣山,奎星夜垂芒。 愿言崇令德,旧辅登岩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皇:指明太祖朱元璋。
  • 定都:确定首都。
  • 国庠:国家的学校,指国子监。
  •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学生。
  • 左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这里指文化落后。
  • 木主:木制的神位,指学校中的神像或纪念碑。
  • 中堂:学校中的主要讲堂。
  • 启运:开启新的时代或事业。
  • 弦诵:弦歌和诵读,指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 晋陵彦:指王廷贵,晋陵是他的籍贯,彦是才德出众的人。
  • 司成章:掌管教育的官员。
  • 抗颜:正直不阿。
  • 述职:官员向皇帝报告工作。
  • 帝傍:皇帝的旁边。
  • 馆阁:指朝廷中的文职机构。
  • 苍浪:白发。
  • 慰藉:安慰。
  • 讲下:讲学的地方。
  • 承恩:受到皇帝的恩宠。
  • 南辕:南方的车,指向南行驶。
  • 明光:指皇宫。
  • 鸡鸣山:南京的一座山。
  • 奎星:二十八宿之一,主文运。
  • 垂芒:发出光芒。
  • 崇令德:推崇美德。
  • 旧辅:老臣。
  • 岩廊:指朝廷。

翻译

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之时,首先着手的是国子监的建设。学生们从文化落后的状态转变为接受教育,学校的中心讲堂里树立了木制的神位。开启新时代至今已有百年,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声誉更加长久。王廷贵先生,是晋陵的才德出众之人,他手握掌管教育的官职。他正直不阿地任职不久,就来向皇帝报告工作。朝廷中的许多老朋友,看到他的白发都感到惊讶。他们互相安慰,讲学的地方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受到皇帝的恩宠后,他向南行驶,辞别了皇宫。望着鸡鸣山,夜晚奎星发出光芒。愿我们推崇美德,老臣们能够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初年国子监的复兴和王廷贵先生的教育事业。诗中,“高皇定都日,首事在国庠”展现了明太祖对教育的重视,而“青衿变左衽,木主开中堂”则形象地描绘了学生从文化落后到接受教育的转变。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王廷贵先生教育成就的赞扬以及对他未来能够继续为国家贡献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体现了对教育和人才的尊重。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